仡佬族吃新節(jié)是仡佬族一項傳統(tǒng)的民俗節(jié)慶活動。吃新節(jié)主要分布在貴州省金沙縣安底鎮(zhèn)、茶園鄉(xiāng)一帶,金沙縣茶元鄉(xiāng)位于縣境內東北端。茶元鄉(xiāng)治所離縣城35公里,該鄉(xiāng)所管的永豐村巖石組,新明組場背后組,茶元村的太平組和齊心村聯(lián)合組絕大部分是仡佬族,這是原北亞熱帶溫度季風區(qū),由于地處大山下的低丘壩地,自民樂渠道貫通后,大部分農田已成為旱勞保收地。由于田地肥沃,適宜水稻等農作物的生長,對有水稻種植傳統(tǒng)的仡佬族文化的發(fā)展,起到得天獨厚的傳承作用。
仡佬族是金沙縣境內最古老的民族,早在春秋末年就有記載了。明代以后仡佬族人口開始逐漸減少,到了清代,占境內統(tǒng)治地位的彝族土目對仡佬族采取掠奪性治理,使轄區(qū)內一部分仡佬族集中到了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的紅梓、箐門,而一部份則避開土目的統(tǒng)治,集中到人口發(fā)展相對穩(wěn)定、地處山間田壩的茶園。300多年來,這里的仡佬族人都會過自己傳統(tǒng)的吃新節(jié)。這是一年之中仡佬族人最隆重的節(jié)日,跟漢民族的過年一樣,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仡佬族群眾總是互相邀約,除留一人在家料理家務外,其余人都出動,踏著自己耕耘的土地,一邊觀賞碩果累累的莊稼,一邊擇地開展活動,以此來紀念懇荒辟草的先人和慶賀豐收在望,祝來年風調雨順、人壽年豐、六畜興旺。
吃新慶豐活動,以開展民族傳統(tǒng)體育活動和吃轉轉酒為主。參加人數計千余人。白天開展打“篾雞蛋”(即竹篾條編織的球)活動,按習慣將參加者分為若干隊,并視場地之寬窄來研究各隊人數,不分性別、年齡,但雙方人數必須相等。活動以固定范圍“對打”和不固定范圍“追打”兩種形式進行。對打:劃定邊線、底線和中線(形如籃球場),雙方隊員在指定的區(qū)域內要求,要得者為發(fā)球隊。發(fā)球隊指定一隊員,用手擊球向對方打擊,對方回打球,球在空中來回運轉。若一方發(fā)、打球,打在對方任何一個隊員身上,稱為被“燒倒”。而被燒倒者,記負一次,并供勝隊吃蛋一次。若發(fā)、打球超過邊底線者,稱為“漏毛”。發(fā)、打球不過中線者,稱為“內悶”。其“漏毛”、“內悶”均判為失誤,由勝方發(fā)球。照此明確規(guī)定,以“燒倒”次數來計算全場活動的結果。吃蛋達十二次者為勝隊,反之為負隊。并當眾公布勝負戰(zhàn)績。追打:劃定中線為界線,又在距中線五十米、一百米或更長一點的地方,劃出底線,仍以手擊發(fā)球方式進行追打。球在空中來回運轉,若球在哪一方落地,那一方便立即進行追打。球在空中來回運轉,若球在哪一方落地,那一方便立即退卻防守,對方球隊急速追至落球點,繼續(xù)發(fā)球追打。雙方往返循環(huán),你退我進,直至篾雞蛋打出對方底線才終止全場活動。被打追出底線者,為負隊。負隊淘汰,另選一新隊上場,同勝隊又開始鏖戰(zhàn)。夜晚,全村仡佬族群眾,就近圍坐在各家吃“轉轉酒”,邊吃邊擺家常。在這歡樂的夜晚,仡佬族同胞們心情舒暢地痛飲“慶豐轉轉酒”。酒過兩巡,大家各抒已見,總結交流一年來的生產經驗和敘談生活中有益的事情,以利來年有更大的作為。
仡佬族吃新節(jié)時需殺牲,隆重時有殺牛祭天,殺馬祭地之說,最起碼都要殺三牲,即豬、羊、雞等。同時進行采新活動,采摘新鮮時令的作物,主要是水稻、包谷或其他菜蔬。佬族采新不像其它民族是只在屬于自己的園地里采摘,而是可到各處采摘。若是稻谷,有大田采三雕,小田采一雕,若是包谷,有大土取一個、小土取幾粒等的約定俗成的規(guī)定,正因為仡佬族是最早開懇此地的民族,所以才有這類規(guī)定。在吃新這天,人們還穿上嶄新的服裝,聚在一起開展各種活動,有唱洋戲、對山歌、吹竹號、跳采堂舞、打篾雞蛋、蕩磨磨秋或甩甩秋等。之后,每戶除留一人看家外,所以人都到指定的地點匯合開展活動,然后集體吃飯,這天吃飯是用采新得來的糧食作點綴、引子,加上陳年的糧食一起做,就是名符其實的吃新。
搶救和保護吃新節(jié)這一仡佬族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加強民族團結,樂神娛眾,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作用。雖然吃新節(jié)是這一帶仡佬族民眾僅有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金沙縣的仡佬族吃新節(jié)由于樂于組織的族中自然領袖朱登高、梁明亮等老人相繼去世,人們只是在節(jié)日當天殺雞祭奠,無人組織大型活動己十多年,殺牲采新、燒香秉燭、開壇祭祖的中小型活動已斷斷續(xù)續(xù),瀕臨消亡。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