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造肉制作技藝為房山區(qū)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為清乾隆年間宮廷蘇造菜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道,相傳此菜來自于乾隆年間的蘇州名廚張東官。蘇造肉是張東官受蘇州醬肉啟發(fā),自主研發(fā)的一款菜品。張東官隨侍乾隆十九年后告老還鄉(xiāng),乾隆朝以后“蘇造菜”在宮中衰落了。清朝末年,民間出現(xiàn)一位制售“蘇造肉”的高手孫振彪,他是滿族人,原名克興阿,光緒十一年(1885)生人,其祖父與叔父皆在御膳房承差,“蘇造肉”制作秘方得自家傳。孫振彪于光緒二十八年至民國十三年(1924)一直在東華門外十字路口西側甬路邊上售賣“蘇造肉”。1961年孫振彪先生去世,將古方傳給兒孫。
孫振彪的兒媳李增霞及其后人并不精通蘇造肉制作工藝,李增霞之子孫靜忠的好友侯盛勇是熱愛老北京傳統(tǒng)美食的“老侯燒餅”連鎖店的法人。2015年,經(jīng)李增霞同意,孫靜忠將《蘇造肉制作秘方》無償捐贈給了侯盛勇。侯先生請來國家級烹飪大師、隨園官府菜非遺傳承人白常繼,國家級面點大師、宮廷御膳傳承人馮懷申,根據(jù)秘方中所記載的方法和用料精心研制出了“蘇造肉”。秘方記載“蘇造肉”標志性特征:“精選上等五花豬肉,先醬后鹵制作而成。肉片寬長,色澤鮮嫩,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到口酥爛,鹵汁濃稠,湯漂浮油,回口微甜!敝匦禄謴偷摹疤K造肉”,無論口感和色澤,品質(zhì)和味道,皆與前述一般無二。現(xiàn)如今,蘇造肉不再神秘,大家在品嘗這道宮廷美食的同時,也在品味精致講究的宮廷飲食文化,品味歷史,品味生活和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