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梆子為房山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房山區(qū)良鄉(xiāng)鎮(zhèn)江村梆子是全村男女老少喜愛的藝術形式,已有近200年的歷史,是1900年由大財主劉琛請師傅教戲傳入江村。因唱腔淳正、曲目多樣,在建國初期就遠近聞名。傳承方式為家族式,老演員帶新演員。劇團現(xiàn)擁有演職人員60人,其中上場演員46人,樂師8人,場務6人,代表性傳人有張繼圣、尤文、琴師王志民、李淑玲等。
江村梆子是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在江村又稱直隸梆子、江村梆子、梆子腔;板式多樣。大慢板是江村梆子唱腔中曲調性最強、演唱速度最慢的一板三眼(記作四分之四板式),多于青衣、老生行當,善于表現(xiàn)劇中人物的抑郁、愁煩、緬懷、沉思等情緒。小慢板是一種用途很廣的板式,這種板式可用來抒情、敘事。二六板基本分為兩大類,一為正調二六,一為反調二六,均屬一板一眼(記作四分之二)。流水板是江村梆子中有板無眼的唱腔,有整板流水與散板流水之分。尖板是無板無眼的散板唱腔?薨逡彩且环N無板無眼的散板唱腔,除開頭有過門,結尾處和以樂器伴奏外,在唱腔進行中間不托任何樂器。江村梆子劇團早年是坐腔形式、文武場在中間,高亢、激越、慷慨、悲忍是江村梆子唱腔固有的風格特點。
江村梆子藝術是植根于燕趙大地上的一項文藝形式,每逢節(jié)日都將進行演出,更是民眾喜愛的娛樂形式,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急需加強保護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