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腔鼓是流行于襄汾縣趙康鎮(zhèn)趙雄村的一種民間祭祀性樂舞,由儺舞演變而來,表演時演員戴面具,只跳不唱,內容為“眾鬼鬧判”的吉祥劇,以儺舞的形式從反面威懾、教化民眾。
關于花腔鼓的起源問題,目前尚無史料可查。當?shù)孛耖g流傳唐貞觀年間鼓師花慶為判官義舉(私改生死簿為李世民增壽)感化首創(chuàng)“花慶鼓”的傳說,襄汾方言“慶”、“腔”音似,遂變?yōu)椤盎ㄇ还摹薄3酥,根?jù)目前發(fā)現(xiàn)的碑刻遺跡,結合花腔鼓的表演內容和形式來推斷,此舞至遲在明代中期就已經產生。
傳統(tǒng)花腔鼓演出時間在正月二十五,表演者身著劇服,臉帶各種猙獰面具(演奏者面具到鼻子部分,鐘馗小鬼面具則遮蓋全部面部),口掛胡須。演奏樂器有鼓、小鑼、梆子、夾板,四名演奏者為一組,共分八組。演出形式有兩種,一種是隊列行進,演奏曲牌為[大得勝]和[小得勝];另一種是廣場表演,演奏者分列兩邊,鐘馗頭帶官帽,身著官服,一手擎虬杖,掛生死薄,一手握笏板,威風凜凜,張嘴怒視,五小鬼跟隨判官左右,蹦跳著在人群中尋找捉拿的對象,引來各種哄笑或是躲閃。演奏曲牌有[過門]、[大得勝]、[小得勝]、[珍珠倒卷簾]、[鳳凰單閃翅]、[八仙過海]、[廈坡滾核桃]、[逗鵪鶉]、[摘豆角]、[老虎呲牙]、[單憋腳]、[雙憋腳]、[尾聲]等。敲擊技巧有擊鼓心、蹭鼓皮、打鼓梆、滾鼓邊、檫邊釘、錘相擊等。
趙雄花腔鼓屬于儺舞范疇,表達了民眾對祈求平安驅除鬼祟的強烈愿望,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信息來源:山西省政府辦公廳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