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省級擴展項目,第四批國家級擴展項目。
麻箋即麻紙。平陽麻箋歷史悠久,據(jù)《晉南史料》記載:山西造紙始于東漢永初(公元107-114年)年間,在公元121年(蔡倫卒年)前,蒲州地區(qū)的造紙業(yè)已具相當規(guī)模,產(chǎn)品即為麻紙。平陽麻箋以山西襄汾鄧莊所產(chǎn)為上,曾一度作為貢紙、府紙,故被譽為“鄧莊麻箋”。明清時代,“平陽麻箋”就被指定為皇宮用紙,蜚聲京華,當時各部大臣及地方官員向皇室呈文,大都用的是“平陽麻箋”系列產(chǎn)品之一的“呈文紙”。
平陽麻箋色澤潔白光亮,質地均勻細密,纖維細而長,拉力強而柔,吸墨性能好,保存時期長,不受蟲蛀風蝕,不變顏色,宜于書寫。著名國畫大師董壽平先生使用麻箋后,極為贊賞,并作為習字作畫專用紙張,其宜書宜畫的特點,當時得到許多書畫家的普遍贊賞與廣泛使用。麻箋的制作用料考究,以優(yōu)質天然麻為原料,沿襲了漢代以來的傳統(tǒng)技藝方法加工紙張。它具有“纖維長、拉力強、色澤鮮”等優(yōu)點。工藝流程合理,計有鍘貨、折貨、泡貨、整貨、剁麻、燥麻、蒸麻、碾麻、攪海、抄紙,曬紙、整紙等12道工序。更兼該地區(qū)水質適宜,水份含堿度高,所產(chǎn)麻同樣原料同樣工序,與他地產(chǎn)紙比,鄧莊麻箋紋理細密、吸水性強、柔軟性韌等特點。
由于鄧莊麻箋用料考究、工藝均系手工且制作流程繁多,導致生產(chǎn)成本高,因此1949年前后一度停止生產(chǎn),在國畫大師董壽平先生的大力支持和保護下,鄧莊麻箋的生產(chǎn)工藝保存至今,鄧莊麻箋為紀念董先生,特地以“壽平”為鄧莊麻箋的商標。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