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抬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最早流行于本縣西中黃村,故又稱“西中黃民間抬閣”。據(jù)老藝人相傳,本村地處三官峪洪灌地帶,過去每逢歲旱之時都要開展祭鼓祈雨的民俗活動,人們穿上節(jié)日的服裝,載歌載舞,圍觀者多時就把化妝好的兒童杠在肩上行走,或是站在木方桌上表演,這便是扛抬和桌子抬的雛形。后經(jīng)藝人改進曾以戲曲內(nèi)容、生活內(nèi)容的形式出現(xiàn),日漸盛行,遂成為民間社火中一種娛樂主要活動。
襄汾抬閣有扛臺、桌子抬和高抬三種形式,其中高抬出現(xiàn)在扛臺、桌子抬之后,制作和表演難度較大。高抬分為做臺(本地叫綁臺)和演出兩個部分,做抬要經(jīng)過試拐、化妝、做彩、綁抬幾個步驟。新中國成立前,村內(nèi)按人口和居住方位劃分為幾個院(如東院、南院),各院都有組織人員和存放辦臺物具的庫房和活動場所,村內(nèi)有專人負責統(tǒng)一指揮,大多由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老者擔任,演出都有一定的行走路線。由各院綁好抬后按序到廣場集合,然后按院排序出走。每院抬前都有院牌和開路鑼鼓,陣容十分隆重。抬閣間有路行鑼鼓,間隔配合,鼓點與扮演者步腳一致,演員一招一式舉止都瀟灑自如,每抬配有人數(shù)15名,擔負著抬抬、表演、指揮、照管一切事宜,轉(zhuǎn)完行走路線又到廣場匯演比賽。
襄汾抬閣一般是在每年舊歷正月十五時演出,是農(nóng)村中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形式之一,融戲曲、舞蹈、雜技于一體,具有重要的民俗學(xué)、民間文藝學(xué)研究價值。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