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食,面塑的一種,顧名思義是用面粉制作的手工藝品。鄉(xiāng)寧面食文化歷史悠久,內(nèi)容豐富,種類繁多,富有地方特色,是一種由風(fēng)俗習(xí)慣積淀形成的極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鄉(xiāng)寧花食主要包括清明節(jié)上墳祭祖用的寒食饃,祭祖上墳用的“子柱”、“頂子”、“娃娃子”、“滾墳魚”。小孩過歲嬰兒滿月時,要蒸“牛箍鸞”或稱“項圈饃”、“鼓鼓饃”、“棗花長饃”,象征從此敲響了人生征途的鼓點。小孩十二歲要在娘娘廟舉行“贖身”儀式,除了通常的禮儀,還要蒸項圈饃。青年人談婚論嫁過程中用“龍鳳呈祥”圖案,結(jié)婚時蒸花糕饃。老年人過壽時蒸壽桃饃,死亡后,家人和子侄、外甥要蒸4個“主靈獻食”,4盤子“花食”,4盤子“花點”,以作祭奠的禮儀?傊l(xiāng)寧花食名目繁多,造型逼真,各具特色。
鄉(xiāng)寧花食制作工藝講究,一個花饃需要7大工序(制酵、揉面、捏形、醒饃、蒸制、著色、插花)100多道小工序,全靠手工揉捏而成。制作手法包括:搓、團、捻、搟、剪、切、扎、按、捏、卷等,所用的工具包括搟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簽等。捏花饃沒有教材,也沒有什么圖樣,全憑一代代藝人口傳心授,大大小小的面團在藝人的手里變成各式各樣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的藝術(shù)品。
鄉(xiāng)寧花食既可食用,又具一定的觀賞價值,還能為民眾寄托美好祝福,是一種綜合性的民間美術(shù)工藝,具有重要的藝術(shù)文化研究價值。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