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洱源縣,除了白、漢、彝、回、傈僳、納西、藏、傣等世居民族外,一共生活著27個民族的兄弟姐妹。但有一個現(xiàn)象十分突出,無論是哪個民族,在家中遇到婚、喪、嫁、娶、豎房立石,過禮、拜壽等事時,都要有白族吹打樂來烘托氣氛。這樣一來,就讓一直以來都是口耳相傳的白族嗩吶具備了成長的土壤,使其代代相傳。
在我國眾多的吹奏樂器中,白族嗩吶的吹奏是獨樹一幟的。它擁有豐富的,不與人雷同的曲目,其音樂語言獨特鮮明,在洱源的廣大地區(qū),不同地域的嗩吶吹奏者的同一個曲目,只是在某些演奏技巧和表現(xiàn)手法上有些許差距,主旋律卻是基本相同。那些細微的差別,我們想一是口耳相傳的不精確性。地理地域區(qū)別的表現(xiàn)形式所造成,但它的音色高亢,風格濃郁卻是如出一轍。其音樂語言獨特鮮明,旋律粗獷而多大跳,表現(xiàn)力十分豐富,氣勢寬廣連綿。它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蒼洱地區(qū)的白族先民經(jīng)過幾十代人的努力培育出來的一技藝術(shù)奇葩,并且象水乳一樣溶入于白族人民的生活之中。人們借助她表達各種情緒,渲泄內(nèi)心的熱情 。可以說,嗩吶音樂已成為白族人民生活方式的一種體現(xiàn)。無論勞動、婚嫁、祭祀、建房、節(jié)慶等都離不開嗩吶音樂。在洱源所有的白族村寨中,幾乎都分布有嗩吶藝人。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