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劇原名“吹吹腔劇”,是云南大理地區(qū)白族演唱的一個古老劇種,主要流傳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及麗江市部分白族聚居地區(qū),現(xiàn)在已是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白劇與明代的弋陽腔有淵源關系。明初,弋陽腔開始傳到大理一帶,后來又演變?yōu)槲啄锴弧顓惹、羅羅腔。羅羅腔又名吹腔,它和今天白族的吹吹腔一樣,用嗩吶吹奏,一般也是唱時不吹,唱完吹過門,而在吹過門時依據(jù)嗩吶的節(jié)奏做舞蹈身段,這大約就是現(xiàn)今吹吹腔的前身。
清乾隆年間,大理地區(qū)的一些農(nóng)村,已蓋起了戲臺。如藍林興文寺的戲臺于乾隆二十四年落成,如此偏僻的山村也專為吹吹腔蓋戲臺,可見當時吹吹腔的流行與興盛。當時,在這一帶還出現(xiàn)了許多技藝很好的吹吹腔藝人,還有了劇本(大都取材于漢族民間故事及小說,如《三國演義》《楊家將》等)、臉譜。作為戲劇,吹吹腔在這時已趨于成熟。
道光、咸豐、同治年間,因為杜文秀起義,這一帶戰(zhàn)亂不止,吹吹腔一度停演。光緒年間,吹吹腔又興盛起來,十分流行。現(xiàn)大理鄉(xiāng)間的許多戲臺,都是在這時修蓋起來的。
白劇的傳統(tǒng)劇目十分豐富,現(xiàn)在能見到的還有269個,它們正是后世白劇的重要組成部分。這269個劇目中,取材于小說演義的有139個,根據(jù)民間故事、民間唱本改編的有7個,從古本戲演變而來的有4個,從兄弟劇種移植而來的有57個,其他來源的有62個,由此可見吹吹腔劇目來源的豐富。
白劇的傳統(tǒng)劇本,有著許多鮮明的民族特色:一是吹白劇的文學性較強,戲曲中常見的陳詞濫調(diào)較少,有不少劇目出于文人手筆,文辭雅美。二是白劇的唱詞格式不同于漢族戲曲的唱詞,基本上是“三七—五”的所謂“山花體”,即每段唱詞為四句,前三句是七字,后一句是五字。如果唱詞需要長一些,就兩段相連成八句,前七句都七字,第八句為五字,或是讓兩段以上的“山花體”連在—起。“山花體”是白族文學中詩歌的傳統(tǒng)形式,無論山歌、小調(diào)、大本曲、文人詩和巫覡所唱的祝詞,都用這樣的表現(xiàn)形式。由此可見白劇與白族文學之間的密切關系。三是白劇的劇本有著自己的語言特色。語言是白語與漢語夾雜,白語部分也是用漢字書寫,只是在句旁加以注明。
白劇音樂包括唱腔音樂和伴奏曲譜兩大部分。唱腔音樂由吹吹腔和大本曲兩大類組成,同時還吸收改編了部分民間樂曲;伴奏音樂包括傳統(tǒng)吹吹腔的嗩吶曲牌、打擊樂和大本曲的三弦曲牌,亦吸收了部分民間吹打樂和歌舞樂。有的唱腔按行當分為小生、小旦、搖旦、須生腔;有的按人物身份和動作分為英雄腔、哭腔、苦腔;有的按節(jié)拍、唱法分為平板、高腔、一字腔、流水板等。
白劇的表演節(jié)奏鮮明,規(guī)律嚴謹,保留了較古老的面貌,它不僅有一整套專門的舞蹈性很強的程式,而且也很講究武功。清乾隆時,72歲的藝人楊永桐,演《雙猴掛印》還能翻身上梁。各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步法,并講究“一裝、二唱、三敲打”,即化裝表演首先要合乎身份和性格,并且要唱得好,舞蹈和表演動作還必須與音樂絲絲入扣。白劇有一套具有特色的臉譜,只有紅黑白藍紫五色,無黃綠金銀等色,筆調(diào)粗獷,著重突出人物性格。
多年來,白劇博采眾長,吸收了京劇、滇劇、花燈、川劇等戲曲劇種的表演手段以及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舞蹈語匯,使其表演手段更加豐富多彩,既保持古老劇種的民族特色,又注意戲曲的程式化、生活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民族特點,培養(yǎng)和造就了一批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白劇藝術家,吸引著不少專家學者對白劇藝術進行研究,在大理白族地區(qū)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