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是以說唱為主的流行于梓潼的一種曲藝形式,有的地方稱“漁鼓”,四川稱“竹琴”,梓潼俗稱“打道筒”,內(nèi)容有道教神仙、勸世文、現(xiàn)實題材等,以教化為主。
道情,最早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以道教故事為題材。道情可能與八仙之一的韓湘子有關(guān)。韓湘子手中的法寶,正是南宋時開始用漁鼓和簡板為道情的伴奏樂器,直到現(xiàn)在。道情多為單口說唱,明清以來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傳。各地道情不下幾十種,大多以流行的地區(qū)命名,如浙江有溫州道情、義烏道情、東陽道情,江西有洪趙道情、神池道情、臨縣道情等。也有稱漁鼓的,如湖北、湖南漁鼓。四川稱“竹琴”,梓潼俗稱“打道筒”。道情一般多為七言,也有五、十言及長短句的一種韻文體,演唱時朗朗上口,音韻和諧。
道情是一邊唱,一邊伴奏,以漁鼓和簡板竹為伴奏樂器,形成一種有節(jié)奏、有曲式聲腔、有韻律、聲音平和、節(jié)奏舒緩、加上說唱者的精彩說唱技藝,極富吸引力。同時,道情詞也是一種五、七、十言的韻文體式,大多以七言居多,說唱時朗朗上口,音韻和諧。
信息來源:綿陽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