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曲藝史中,有西河大鼓、梅花大鼓、京東大鼓、樂亭大鼓、河南墜子等。作為不見經(jīng)傳的張北大鼓,在河北省西部北、內(nèi)蒙古高原南陲的張北縣卻很盛行。張北大鼓雖然剛誕生30余年,但其對豐富和完善中國曲藝史,有增加種類意義。在表演形式上,演唱者左手執(zhí)“四塊瓦”,右手執(zhí)鼓槌,面前擺一扁書鼓,主弦有四胡、楊琴、三弦。在曲調上,由二人臺牌子曲《巫山頂》、改變作曲頭(前奏曲),并按照二人臺板式增加了慢板《戳古董》、《犯調轉山頭》、二流板《小拜年》、《栽柳樹》、流水板《減字小拜年》、《割紅緞》、垛板《放風箏》等10多個曲牌,曲尾由《五哥放羊》、《小拜年》融合而成。唱詞可長可短、運用自如、多用重疊字、形容詞。在韻上一韻到底。操作簡單的表演,通俗易懂的語言、濃郁的地方特色、源自于戳古董曲種,又得益于二人臺藝術滋養(yǎng)的張北大鼓,在配合黨的中心工作方面,快捷地宣傳國家的法紀法規(guī),對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素質、促進人們?nèi)姘l(fā)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張北大鼓演出市場越來越小,一些老藝人也因年齡已高退出了舞臺,年輕人又不愿意學,有些絕技難以得到傳承,目前張北大鼓已處于瀕危狀態(tài),急需搶救保護。
信息來源: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