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戳古董流行于河北與山西和內(nèi)蒙古毗鄰的張家口壩上地區(qū)。二十世紀初期,當?shù)鼐陀兴追Q“拍門門”(門樓調)和“挖莜面”的乞唱方式存在,唱腔包容了二人臺坐腔、插花落子和一些民歌小調,通常為一人自拉四胡或自擊竹板說唱,也有一人擊打竹板說唱,另一人以四胡伴奏的表演形式。1951年,藝人葉露、趙福林根據(jù)壩上蓮花落的曲調編唱了《包辦婚姻出人命》,當時名為“戳古董”,意即捅了漏子、出了亂子、闖下禍了。以后,其在壩上地……[詳細] |
![]() | 東路二人臺流傳于張家口壩上地區(qū),同內(nèi)蒙古呼市以西流傳的二人臺有所區(qū)別,故稱東路二人臺。早在明末清初,隨著土地的開拓,內(nèi)地居民向口外遷移,開荒種地,不少商販、民間藝人也大量流入,形成了蒙漢雜居區(qū)。在漫長的歲月中,他們互相影響互相滲透,在語言、習俗、文化藝術方面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當?shù)厝嗣裣猜剺芬姷拿耖g藝術。東路二人臺的表演可分為歌舞和小戲兩種類型,所用道具彩扇、霸王鞭、手絹都有一定技巧。音樂分唱腔和伴……[詳細] |
![]() | 明末清初,張北快板最早為民間順口溜,隨著二人臺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進入表演場所,開始稱干咳兒、干嗑。1963年,張北縣大囫圇鎮(zhèn)信桿道村民間老藝人韓明(藝名“羊倌旦”)出席省文藝匯演,表演節(jié)目《積肥忙》,遂得名“張北快板”。韻律上,順口溜亂韻花押,張北快板一韻到低或基本一韻,伴奏上,順口溜是鼓板伴奏,張北快板是竹板伴奏,其節(jié)奏是|嘎采采嘎采|嘎采嘎0|。在中國曲藝史中,有山東快板、天津快板、陜西快板等,作為……[詳細] |
![]() | 在中國曲藝史中,有西河大鼓、梅花大鼓、京東大鼓、樂亭大鼓、河南墜子等。作為不見經(jīng)傳的張北大鼓,在河北省西部北、內(nèi)蒙古高原南陲的張北縣卻很盛行。張北大鼓雖然剛誕生30余年,但其對豐富和完善中國曲藝史,有增加種類意義。在表演形式上,演唱者左手執(zhí)“四塊瓦”,右手執(zhí)鼓槌,面前擺一扁書鼓,主弦有四胡、楊琴、三弦。在曲調上,由二人臺牌子曲《巫山頂》、改變作曲頭(前奏曲),并按照二人臺板式增加了慢板《戳古董》、……[詳細] |
![]() | 莜麥系壩上高原耐旱農(nóng)作物。莜麥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長期短,成熟后子實容易和外殼脫離,磨成粉后可食用,就叫莜面。敢叫裸燕麥面,這種植物的子實也叫莜麥。另外,莜面還是一種很好的保健食品,有助于減肥和美容。莜面的營養(yǎng)成分是其他面粉營養(yǎng)成分的七倍以上,可與精面粉媲美。莜面是張家口等少數(shù)地區(qū)的特色食品,主要生長在無霜期的山地區(qū)域。莜面有五大系列,蒸、炸、汆、烙、炒,共有數(shù)十個品種,其中蒸莜面常見的就有窩窩、……[詳細] |
![]() | “張北馬橋”是貿(mào)易馬匹的“橋梁”,實為牲畜(馬牛驢騾)交易市場。民國十八年(1929年)固定在縣城北門外,占地20畝,牙紀(以看牲畜口齒,說合買賣雙方成為業(yè)者,分馬牙、牛牙、驢牙子等)60余名,牙紀在馬橋上拴有繩子。民國二十三年,張北城在北門外設馬市,始稱馬橋。建國后馬橋仍在北門口。1952年改廟會為牲畜物資交流會。1953年張家口專區(qū)和縣政府聯(lián)合舉辦牲畜展比物資交流大會。1958年8月舉辦了張北……[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