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鏵大鼓”,因演唱者手持梨鏵片伴奏而得名(現(xiàn)用月牙銅板伴奏),屬于曲藝,起源于清光緒年間,主要流傳于山東、河北省南部。冀南梨花大鼓主要流布于河北南部的邯鄲雞澤縣、邢臺威縣等地。
梨花大鼓植根于民間,故多訴露民間疾苦和農(nóng)家故事。它風格樸實,運字行腔聲情并茂,唱腔豐富多變,素有腔多字少七十二哼哼之稱,曲調(diào)高昂,說、唱、道、白兼?zhèn),敘事抒情交融,以說為主,唱為輔(中長篇書較多),有慢板(哭調(diào))、緊板、勻板,句式有十字韻、七字韻等。主要伴奏樂器:三弦、銅板、京鼓。服裝:女穿旗袍,男穿長袍。主要傳統(tǒng)書目有:《海公案》、《響馬傳》、《楊金花奪印》、《劉大哥勸老婆》、《絲絨記》等。
梨花大鼓一人多角,在敘說故事中,一人可扮演多種人物。樂器特殊,在說唱伴奏中,主奏樂器大三弦,發(fā)音清脆嘹亮、純樸。形式簡單,一桌一凳即可演唱,多出現(xiàn)在廟會、堂會、集市等,深受廣大群眾歡迎。
傳承老藝人張和安,雞澤縣小寨鎮(zhèn)榆林村人,1908年生,從8歲開始學藝,上世紀60—70年代與其家人到各地演出,主要活動在邯鄲、邢臺、南宮等一帶。張和安于2002年去逝,享年94歲,F(xiàn)有張貴玲繼承,張貴玲曾在河南行署文工團工作,任業(yè)務團長,現(xiàn)年74歲。
隨著時間的流失,雞澤梨花大鼓的一些老藝人相繼去世,許多珍貴的資料沒有保留下來,急需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