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造工藝歸屬民間手工技藝范疇,鑄劍師李海峰自幼在叮叮鐺鐺的打鐵聲中長大,且癡愛熔爐,迷戀鍛打,喜歡追求那種在熔爐前將燒紅的鐵塊一層層剝雜質的快感。-子承父業(yè),在父親李成玉老先生精心指導下,在學習傳統(tǒng)打鐵技術的基礎上,不滿足做普通鐵匠的現(xiàn)狀,加之好學上進,刻苦鉆研,他把目光盯在了鑄劍之上,決心要做一名鑄劍師,并創(chuàng)造了大量作品。
在表現(xiàn)形式上,鋼鐵混鍛,鐵包鋼反復折打,手工細膩、精湛。一柄好劍須千錘百煉,熔煉時間長了容易劍化爐中,時間短了難以熔合,易劍斷成殘。李海峰堅持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從材質的選擇到火候的掌握,不知品嘗了多少次斷劍的苦澀,最終迎來了成功的甘甜。他制作的三尺青鋒松紋劍,薄薄的劍身多達1023層,這一千多層原來并不相連的精鋼頑鐵經過一次次的對折,一次次的熔煉,一錘錘的鍛打,在劍表上自然形成了一個個狀如松表的圖案,精光四射、美倫美奐。
李海峰代表作有:松紋劍系列、江山(一面山、一面水)、龍鳳劍、游龍劍、祥云劍等。
由傳統(tǒng)工藝向現(xiàn)代鑄造發(fā)展是歷史的必然,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有它的繼承性、挖掘傳承和變異性,他的鑄造既吸收了傳統(tǒng)打鐵的精髓,又不拘泥于舊的模式,不斷挖掘創(chuàng)新,最終創(chuàng)造了一套獨一無二的鑄劍工藝,再現(xiàn)和復活了失傳已久的古代松紋劍。
信息來源: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