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響簧是客家人進入四川后,在春節(jié)活動中最重要的一種娛樂活動。許多平時生產勞作的農民,在春節(jié)前就手工制作響簧,采用四川特有的大斑竹,每個響簧兩端各2個風門,且響簧兩端粗壯,腰身小,玩者兩手拿細竹竿,竹竿另一端用打上松香的粗線連接,再將繩子套上響簧中間,雙手用力上下作打鼓動作,使其響簧高速旋轉,再旋轉達到一定速度時,就發(fā)出悅耳動聽的聲音,聲音最大是方圓幾里都能聽見。形同北方稱之為抖空竹。
響簧,俗稱空竹。是我國民族文化苑中一株燦爛的花朵?罩窆欧Q“胡敲”,也叫“地鈴’、“空鐘”、“風葫蘆”、“老!薄
抖空竹在我國可謂歷史悠久,關于空竹的記載,最早見于北宋宣年年間,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據載,宋江見人玩胡敲,他有感而發(fā)并賦詩一首:“一聲低了一聲高,嘹亮聲音透碧霄,空有許多雄氣力,無人提挈漫徒勞”。明代劉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日:“空鐘者,刳木中空,旁口,蕩以瀝青。卓地如仰鐘,而柄其上之平。另一線繞其柄,別一竹尺有孔,度其繩而抵格空鐘。繩勒右卻,竹勒左卻。一勒,空鐘轟而疾轉”。到清代對空竹更多有記載,坐觀老人在《清代野記》中記載:“京師兒童玩具,有所謂空鐘者,即外省之地鈴。兩頭以竹筒為之,中貫以柱,以繩拉之作聲。唯京師之空鐘,其形圓而扁,加一軸,貫兩輪,其音較外省所制,清越而長。”清代《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空竹者,形如車輪,中有短軸,兒童以雙杖系棉線播弄之!庇智宕钊艉缭凇冻袕妮d》中記曰:“抖空竹,每逢廟集,以繩抖響,拋起數丈之高,仍以繩承接,演習各樣身段。”生動地記述了當時民間抖空竹的情景。
扯響簧集健身、娛樂、表演于一體,四季寒暑都可練,男女老少皆適宜,深受廣大群眾歡迎。
在洛帶東山客家老人的印象中,不扯響簧,等于沒有過年。所以這項兒時的運動對于客家習俗的傳承非常重要。
信息來源: 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