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刺繡是我國北方平針與布藝結(jié)合之繡品,源于民間,發(fā)展于民間。歷史悠久,早在唐、宋時期已形成特有的風(fēng)格,技藝傳承基本靠口傳心授。繡品多次參加全國大展獲得贊譽,在中央電視臺播放,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界首刺繡藝人主要分布于西城、舒莊、代橋、顧集、泉陽、光武等鄉(xiāng)、鎮(zhèn)、辦事處的二百多個村莊。界首刺繡針法繡技影響至河南省周口市及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臨泉縣等地。界首刺繡屬民間平針繡品,在色彩上講究大紅、大綠、大紫,用以金銀線,配以黃、紅、綠等色彩的綢緞,飾以各色金屬片和金絲穗,使繡品更加完美精致。繡品多用于家居生活、日常用品、服裝鞋帽的裝飾。界首刺繡的工序為先選料,即選布、選線,然后在布的某個位置,或用筆勾畫出所繡的圖案,或?qū)⒓艏垐D案貼在布上套繡,其技法為平針上繡法和下繡法,上繡法為平針上下走線,下繡法為平針左右走線。界首刺繡以劉蘭英為傳人代表,她的繡品既繼承了北方的粗獷、質(zhì)樸、大氣,又融匯了南方的細膩、流暢、生動,被專家稱之為“藝苑獨秀”,作品有《五福拜壽》等。1985年劉蘭英的繡品參加全國民間工藝美展獲優(yōu)秀獎,《人民畫報》、《安徽畫報》、《美術(shù)雜志》等刊物均有刊登,中央電視臺、安徽電視臺均做過專題報道。2009年,劉蘭英應(yīng)邀赴澳門展演、講學(xué),其繡品深得澳門公眾和國內(nèi)外游客的喜愛,澳門及國內(nèi)外媒體均進行了宣傳評價。
信息來源:安徽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