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水號子又名“哈頭歌”,是流傳于海寧一帶的勞動號子。在經年累月的傳唱過程中,它從一問一答式的呼喊演唱方式逐漸演變?yōu)橥锨缓蛶统难莩绞健^曲。到了20世紀40年代,又經海寧湖塘農民的發(fā)展,最終形成了目前我們聽到的比較完整的勞動歌謠—哈頭歌。
以前農民種田靠人力車水灌溉。車水是大型的集體勞動,單家獨戶難以勝任,故當地農民采用自愿換工的辦法來進行。換工必須計算勞動數額,即水車運轉次數。其辦法是在車、軸輪上各做一個記號,當運轉至兩記號相合處計為一哈。車水時,逢哈即唱,一問一答,一人唱眾人和。這種車水勞動時所唱的號子便稱為“哈頭歌”。哈頭歌曲調高亢、明亮,數里之外都能聽見。車水者可以通過演唱來統(tǒng)一步調,調節(jié)勞動強度,愉悅身心。
哈頭歌開始時只有一種呼喊性的問答,約在20世紀30年代,呼喊形成拖腔,40年代后期,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對唱形式。其特征是:兩聲部重唱,領唱者從高音區(qū)的自由延長中跌宕下來,加上和唱者侵入前句的形式,使重唱首尾相疊,農民稱之為“頭咬尾巴”,以此產生此起彼伏、連綿不絕的音樂效果。
20世紀50年代后,隨著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田間車水灌溉這一勞作場面逐漸消失,車水號子的傳承面臨困難。傳承人周喜康(1930年出生)、謝金田(已故)等人將其發(fā)展成為一種舞臺表演形式。
周喜康于20世紀40年代從長輩那里學會了哈頭歌,50年代與青年農民謝金田等一起將車水號子搬上舞臺。1955年,兩人被浙江民間歌舞團吸收為民歌演員,1956年后回海寧縣鄉(xiāng)鎮(zhèn)工作。20世紀90年代,海寧湖塘文化站挑選了八名愛好文藝的青年組成表演隊,由周喜康進行指導,傳授技藝。后表演隊擴大到十二人,在海寧市農村文化藝術節(jié)開幕式上演出,獲得好評。2005年10月,車水號子在浙江省第二屆鄉(xiāng)鎮(zhèn)文藝會演中獲得二等獎。
車水號子被列入第一批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信息來源:文/嘉興市圖書館 圖/張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