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華竹馬舞歷史悠久,明朝末年傳入五華北部,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它主要分布在五華區(qū)域的新橋、華城、潭下、岐嶺、轉(zhuǎn)水等鎮(zhèn),五華縣竹馬舞有一定的群眾基礎(chǔ),特別是原新橋鎮(zhèn),竹馬舞代代相傳,綿延不息,鼎盛時期曾有演出戲班22個,遍及村村寨寨,現(xiàn)已83歲的竹馬舞傳人李宗強(qiáng),談起竹馬舞即手舞足蹈,他的家庭竹馬舞演出隊很受百姓歡迎。
竹馬舞表演道具獨(dú)特,有竹馬、輿車、浪傘、嗩吶、彩扇和魚、雞、鵝、兔等飾物。角色眾多,有竹馬郎、竹馬娘、有丑公、丑婆、推車手、浪傘女、嗩吶手、禮品女、妹子等等。近年來,縣文化主管部門組織縣文化館專業(yè)人員對五華竹馬舞進(jìn)行挖掘整理、加工提高,如今的竹馬舞,熱情奔放,詼諧風(fēng)趣,以人唱燈、以燈喻情,載歌載舞,情景交融,丑公丑婆舞扇花,馬郎穿袍騎竹馬,侍女緊跟撐幌傘,新娘搖扇座推車,雞鴨魚鵝頭上戴,翩翩妹子手撐遮……在2004年參加中國梅州首屆國際山歌節(jié),竹馬舞《姐妹祝壽回娘家》榮獲表演金獎,創(chuàng)作一等獎。2005年11月,參加廣東省嶺南民間藝術(shù)匯演竹馬舞《客家妹子回娘家》榮獲銀獎。2006年元宵節(jié),五華代表隊150人大型竹馬舞《旅游請到五華來》參加梅州市客家山歌旅游節(jié)榮獲一等獎。2006年2月,參加在云浮舉辦的廣東省民間藝術(shù)匯演,大型民俗竹馬舞《客家妹子回娘家》榮獲金獎。2000年10月,新橋鎮(zhèn)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shù)之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