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華石雕,歷史悠久,石資源豐富,從業(yè)人員眾多,名師巧匠輩出,工藝精湛,名聞遐邇,已有460多歷史,故五華素有“石雕之鄉(xiāng)”稱譽。
在古代,五華人就用石制斧、錛作生產(chǎn)生活用具。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年)起,就有用石建橋和建房屋基礎(chǔ)。清代,五華的石宮、石廟、石室、牌坊等風格獨特,石碑石刻筆畫清晰,石獅、石像活靈活現(xiàn);用石制成門框、碓、柱、梁、石獅等遍及鄉(xiāng)間,展現(xiàn)了中華歷史悠久的文明。
建國前,五華從事石業(yè)的工匠,大部分散在農(nóng)村,亦石亦農(nóng),仍民不聊生。在農(nóng)村失去賴以發(fā)展和生存的處境下,迫使奔走他鄉(xiāng),憑一技之長,出賣勞力。清光緒二十二年(1842),香港歸英接管,城市初建,那時五華石工進港者眾多,百年來不下萬人,享有“東方明珠”稱號的香港,建筑需用各色石料,十有八九出自五華石工之手,鑿山填海、興建橋梁、碼頭、機場、隧道等重大工程建設(shè),無不凝聚著五華石工的智慧和汗水。五華人李浩如(球王李惠堂父親),就有“石行偉人”之稱。
建國后,五華石匠技藝精湛,名師巧匠輩出,使五華石雕得到進一步發(fā)展。他們能鑿石成門、窗、柱、碓、磨,能鋪筑道路、橋梁、碼頭、海港,能建高樓大廈、石宮、石屋、石廟和牌坊。如五華雙華“英烈廟”等建筑,古色古香,別致美觀,富有民族特色,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能雕刻千姿百態(tài)的人物石像、石獅、山水花鳥,如李成炎專門雕刻毛主席石雕像,形象逼真。再如五華水寨大橋兩尊石獅,活靈活現(xiàn)、氣度非凡。石刻石碑筆畫清晰、剛勁有力、別具一格。如華城的城隍廟的《榕夏》石刻,豎排沉刻楷書《鳳凰臺》等都是罕見的石雕工藝精品。五華石雕技師不但在縣內(nèi)有許多杰作和貢獻,而且足跡遍及廣州、香港、澳門、深圳、海南、韶關(guān)、北京、越南、新加坡等地,1958年,五華縣政府組織石工到北京玉帶河建筑了一座3米長、2米寬的拱式清水橋,贏得了很高的贊譽。同時,還參加了北京天安門廣場和人民大會堂的建設(shè),受到國務(wù)院的獎勵。
歷代五華石工的高超技藝,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財富,也留下了許許多多的舉世聞名的石雕精品:五華水寨大橋石獅兩尊(明代)、廣州越秀山五羊石雕(1959年)、廣州海珠廣場解放軍戰(zhàn)士雕像(1977年)、珠海市珠海漁女(1981年)、廣州烈士陵園葉劍英元帥雕像。從化北回歸線標志塔、廣州圣心大教堂(又名石室)、北京烈士紀念碑石雕、江西“八一”南昌起義紀念碑、佛山城雕、廣州白云山能仁寺虎跑泉石臥虎(1984年)、向秀麗、草原英雄小姐妹石雕像,出口的澳大利亞的石獅、雙環(huán)石馬、廣州“南越王墓”前的石雕群等均是五華石雕工藝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