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戲俗稱木腦殼戲,是流傳在湘西北的一種古老而稀有的劇種,它是在土家族的祭祀戲、青苗戲、土地戲的基礎上,不斷吸收荊河戲、辰河高腔、漢劇等戲曲藝術(shù)而形成的一種地方劇種,多在院落、坪壩支廬圍帳演出,民間俗你“矮臺班”。據(jù)湘西州《文化志》98頁載,“木偶戲傳入境內(nèi)約有300年歷史”。龍山縣的洗車河、賈家壩、猛西湖等地至今還保存著這一古老的戲曲藝術(shù)。
龍山木偶戲?qū)僬阮^木偶,最早見于清嘉慶年間創(chuàng)辦的洗車河鎮(zhèn)東平街的郭家班和靛房的吳家班、華塘鄉(xiāng)流芳的陳家班。道光初年,他砂里(今召市)賈家壩創(chuàng)辦余家班,與此同期創(chuàng)辦的有猛西湖的余家班、二梭里的向家班、明溪里的向家班、土車的高家班等,活動遠及川鄂。光緒年間,有縣衙退役班頭楊典在首善鎮(zhèn)(今縣城民安鎮(zhèn))創(chuàng)辦木偶戲班“楊家班”,俗稱“錦衣班”。民國時期,洗車郭家班第五代班主郭丙齋授徒坡腳候才玉、巖沖文隆海,學成后回鄉(xiāng)分別創(chuàng)辦了坡腳候家班、巖沖文家班。但因戰(zhàn)亂匪禍,災難連年,藝人們過著近乎靠施舍的“下九流”生活。
1952年5月下旬,龍山成立了縣木偶劇團,木偶劇團堅持“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藝方針,上山下鄉(xiāng),服務農(nóng)村,每年演出500多場,深受群眾歡迎。對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傳播民族傳統(tǒng)道德、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拔母铩北l(fā)后,縣木偶劇團被勒令解散,全套木偶及服裝道具均付之一炬。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原縣木偶劇團的藝人都得到妥善安排。1986年10月,龍山縣文化館新招青年演員重組龍山縣木偶劇團,為龍山培養(yǎng)了一批木偶戲曲藝術(shù)傳人,至今這批青年演員的平均年齡不過40歲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