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平江影戲)
影戲自明清(可能更早尚待考證)傳入平江到現(xiàn)在已有六七百年,平江地域?qū)拸V,但影戲演唱大同小異,風格基本統(tǒng)一。
平江影戲流傳劇目有兩個特征:一、原創(chuàng)者名姓失傳;二、沒有文學劇本。藝人說“戲在心里”,流傳下來的劇目都是歷代藝人一字一句口口相傳的。
平江是山區(qū),交通不便。影戲班子人少,一般是三至五個人,有時甚至只有兩個人也能唱。影戲班子演出道具容易搬運,所有“影人”、道具、樂器裝在一副箱擔內(nèi),一人肩挑。舞臺是用竹子架起來的,拆下后捆成一把,藝人謂之“把子”,一人肩扛。影戲演出場地不受限制,大廟戲臺、中廟下殿、小廟門前、農(nóng)舍堂屋大門內(nèi)外、街道兩邊店鋪門前都可以搭臺演出。這些有利因素,成就了皮影藝術(shù)遍及城鄉(xiāng)各個角落。
平江影戲行當角色同巴陵戲、湘劇相似,分生、旦、凈、末、丑,每一行當又有年齡劃分,藝人要按行當年齡不同發(fā)音演唱。小生、正旦用假嗓,叫小嗓子;花臉用沙啞的喊叫;紅凈要用虎音唱;老旦語音要低而含糊又使人能聽清楚。四十八本老影戲是啟蒙戲,是訓練基本功的戲,要背熟各種“通引”、“通白”、“鐵引”、“鐵白”(或叫“孤引”、“孤白”)。“引”是上場引子,“白”是定場詩,“通”是分行當通用的,“鐵”(“孤”)是特定人物用的。唱詞同樣分為“通詞”、“鐵詞”(或叫“孤詞”),還有“水詞”。“通詞”是各個劇目同一場景中通用的唱詞;“鐵詞”(“孤詞”)是某一劇目特定人物、特定場景的唱詞;“水詞”是演出時臨場編的,類似“即興詩”。編水詞要求平時積累素材,掌握韻律,臨場進入角色,思維敏捷。
平江影戲的聲腔分為琴腔、嗩吶腔(南江藝人叫歌腔)兩大類。有些嗩吶腔劇目中,第一個登場人物的第一段唱也有用琴腔的。另外,某些劇目的某一片斷演唱漁鼓道情、蓮花鬧和專用小調(diào),屬于輔助腔調(diào)。
琴腔屬于漢戲系列,源于漢戲的巴陵戲和湘劇是流行平江的大戲,過去統(tǒng)稱“巴湘戲”。平江影戲的鑼鼓經(jīng)、南路、北路各種板式的唱腔過門與漢戲、巴陵戲一脈相承,經(jīng)藝人口口相傳,加上平江語音的區(qū)別,又不完全同于漢戲、巴陵戲。
嗩吶腔(歌腔)是影戲傳入平江后產(chǎn)生的一種新腔,它與任何劇種的腔調(diào)都不相同,是平江影戲的獨特風格,類似越劇清唱、湘劇高腔的形式,清唱加嗩吶尾腔,但腔調(diào)韻味與湘劇高腔完全不同,風馬牛不相及,唱詞為上下句,每句一般七個字,結(jié)尾句用三字導入嗩吶過門。
平江影戲唱腔中還有很多的專用小調(diào),多用在一兩個人物從事某一單純乏味的活動時,如耕田、鋤棉花、打更守夜等,為解除疲勞、散散憂心、自寬自解、自我調(diào)侃而唱。唱詞與劇情無關(guān),有些唱詞還是故意說的反話或錯話,采用清唱形式,咬字準確、清晰,依字音高低行腔歸韻,加入打擊樂過門或吹奏嗩吶過門伴之以打擊樂。
影戲早于燈戲,因此原創(chuàng)于影戲的小調(diào)要多。但影戲演出中,有時也演唱“花鼓戲”、“平江燈戲”的腔調(diào),還用到快板、蓮花鬧、漁鼓等一些文藝表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