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州調子戲》產生于明末崇禎年間,至今已有三百余年歷史。其間經歷了小調、對子調、地花鼓、調子戲的發(fā)展演變階段。鼎盛時期道州全縣擁有30余個調子戲班,現僅存6個戲班,分布于縣城周遭4鎮(zhèn)2鄉(xiāng)。
“道州調子戲”劇目豐富,曲牌眾多,劇目多達200余個,曲牌324種。民國年間她衍生出廣西彩調劇,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道州調子戲藝人又與祁陽花鼓燈藝人在零陵匯合共組劇團,形成了零陵花鼓戲地方劇種。
“道州調子戲”貼近基層貧民,真實反映下層民眾生活;表演上擬生活化,富于生活情趣;舞臺語言采用道州方言,犀利詼諧,特色獨具;音樂上,采民歌、山歌、漁歌、情歌、號子、小調、絲弦等音樂元素,婉轉優(yōu)美。道州人民對調子戲的喜愛程度,不遜于東北民眾對二人轉之摯愛,無論年節(jié)壽慶、婚喪嫁娶,都要請調子戲班開臺唱戲,村民則觀之達旦。
近年來,社會生活方式發(fā)生顯著變化,人民群眾娛樂方式逐步多元化,調子戲班難以為繼,因而急劇減少。僅剩戲班的演出活動也日漸萎縮,藝人的收入養(yǎng)不了家,糊不了口,造成新人斷層,調子戲傳習活動不再,嚴重瀕危。
近年,市、縣兩級政府雖將其列為市級和縣級保護項目,但未能從根本上改善調子戲的瀕危狀況,急需上級政府給予大力扶持和保護,讓這一湘南奇葩繼續(xù)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