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花鼓戲,為湖南花鼓戲六大流派之一。流行于沅水、澧水流域以及湘北鄂南毗鄰地區(qū)如常德全區(qū)、湘西、懷化的部分城鎮(zhèn),湖北南部的公安、石首、松滋、長陽、五峰、鶴峰等地。
在常德花鼓戲流行最盛的常德地區(qū),古為三苗、南蠻之地,自古巫風昌盛。三閭大夫屈原曾在這一帶改陋詞,附巫音,作《九歌》之曲。民間巫儺之風,綿延不絕。明中葉以來,常德一帶民間歌舞活躍,蘊含楚文化的各種傳統(tǒng)民間藝術形式,為常德花鼓戲的形成與發(fā)展,提供了豐厚的藝術土壤。
據(jù)記載,清代道光初年,常德花鼓戲已有了上演夜戲的戲班。1983年春,從常德石門縣唐代建筑夾山寺戲殘碑中,發(fā)現(xiàn)了記載清代中葉常德花鼓戲活動的可靠記載。常德、桃源、漢壽一帶俗稱為“燈戲”和“喀喀戲”,津市、澧縣、臨澧一帶叫“花鼓戲”,石門、慈利、大庸叫“楊花柳”、“柳子戲”或“下河戲”。本世紀50年代初,演出該劇種的一些專業(yè)劇團曾一度命名為“楚劇團”,不久,復稱“花鼓戲劇團”。該劇種也正式定名為常德花鼓戲。
常德花鼓戲的演出歷史較長。早在清嘉慶年間,常德府各地新春燈節(jié)時,便已有了“采茶燈曲”的演唱活動。最初演出的多為以小丑、小旦為主角的“二小戲”,和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角的“三小戲”劇目。如石門的《瞧相》、桃源的《撿菌子》、常德的《圓腳盆》等保持了載歌載舞的地方花鼓風格,簡單的劇情中,常夾演“盤花”、“采茶”、“望鄉(xiāng)”等燈雜曲。石門、漢壽等地多伴隨舞獅班子和玩龍班子;桃源、澧縣又常在還儺愿中演出,故稱愿戲。
常德花鼓戲的聲腔,最初是打鑼腔。在演唱形式上,是“一唱眾和,不托管弦,鑼鼓幫腔!弊畛醯难莩鲂问,是丑角、旦角唱著打鑼腔和小調,進行載歌載舞的簡單的故事表演。四川傳入的梁山調,與當?shù)氐拿耖g音樂、宗教音樂和戲曲音樂相結合,形成了具有常德花鼓特色的聲腔正宮調,并以基曲調的可塑性和大筒振腔保調的功能,逐漸替換了打鑼腔,聲腔內含的板式變化和情緒表現(xiàn)上的潛力,隨同大本戲的上演而得到充分發(fā)揮;大型劇目也隨同聲腔的成熟而在常德花鼓戲中盛行。一些大型劇目,如《劉海戲蟾》、《黃金塔》、《殺狗尋夫》等,經常出現(xiàn)在常德花鼓戲的演出中。音樂表現(xiàn)手段不斷豐富,表演程式逐步完善。常德花鼓戲逐漸從丑旦歌舞演唱型的生活小戲,成為了一種行當較齊、聲腔較豐富的完整、定型的戲曲形式。
常德官話是常德花鼓戲的主要舞臺語言,但由于其植根于廣大農村,除“半臺班”受漢戲影響而較注重舞臺語言的規(guī)范外,一般鄉(xiāng)班多間雜當?shù)胤窖酝猎。這種語言差異及各地不同的傳統(tǒng)民間音樂、宗教音樂的滲透,尤其是地方大戲劇目的不同影響,使常德花鼓戲在劇目、唱腔等方面,較明顯地形成了沅水與澧水兩種不同的“路子”。湖南花鼓戲的音樂曲調約300余支,根據(jù)曲調結構、音樂風格和表現(xiàn)手法的不同大致可分為4類:1、川調,2、打鑼腔,3、洞腔(即師公腔),4、小調。川調,源于山歌及民歌。按調式分為宮調式、羽調式兩種,宮調式強調六級音,羽調式強調七級音,花鼓戲味特別濃厚。打鑼腔源于哼歌及勞動號子,原來僅用鑼鼓、嗩吶伴奏,人聲幫唱尾腔,得名打鑼腔,現(xiàn)在基本上取消了這種幫腔形式。洞腔,源于師道音樂,所以,也稱師公腔。川調、打鑼腔、洞腔,統(tǒng)稱為正調,正調的結構比較方整,大多以“對仗”或“起承轉合”為結構形式,反復運用。小調是一些比較原始的民歌、山歌、城市小調和絲弦小調,表現(xiàn)情緒較為單一。某些小調發(fā)展較大,能表現(xiàn)多種情緒,編入了正調。
表演
常德花鼓戲的表演,生活氣息特別濃郁。一些劇目在表演程式上注重日常生活和勞動的模擬,形成了樸實細膩的風格,如《唐二試妻》中的小旦紡紗的九個程序,《南慶犁田》中小丑趕牛下田的表演,《藍橋會》中旦角汲水等動作,極為細膩、真實。常德花鼓戲的主要聲腔正宮調,具有表現(xiàn)力強,音調淳樸,結構簡單,口語化,易學易記等藝術特色。它在演唱上的最大特點是,除丑角外,每句句尾勻用假嗓翻高八度,在音程、音域、音色上造成一種強烈的反差。
楊建娥,女,1945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國家二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湖南省導演學會會員。鼎城區(qū)戲劇工作室干部。 本人出生于梨園世家,七歲學戲隨團登臺演出,在長期的工作中,堅持自學,刻苦鉆研文化知識和導演理論,十六歲開始擔任導演,十八歲當上了常德縣花鼓劇團管業(yè)務的副團長。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幾十年來孜孜不倦,邊演出邊導演共演出了100多個劇目的角色,導演了150多個。ü(jié)目),其中...... 詳細>>>
杜美霜,女,1965年3月生于湖南省桃源縣,1986年考入常德市鼎城區(qū)花鼓戲劇團、常德市絲弦藝術團工作至今。湖南省戲劇家協(xié)會、省曲藝家協(xié)會會員、國家三級演員。 1986年1月考入常德鼎城區(qū)花鼓戲劇團,師承石柏林老師、楊建娥老師。二十多年來,在老師的言傳身教下,掌握了常德花鼓戲的演唱風格與表演形式,現(xiàn)繼承的傳統(tǒng)劇目與新編劇目達50多個,1994年還得到兄弟劇團長沙花鼓戲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張建軍老師......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