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地區(qū)自古以來不僅文風(fēng)昌盛,而且盛產(chǎn)文房四寶;展P,又名“汪伯立筆”“新安筆”徽州文房四寶之一,因產(chǎn)于徽州(今黃山市)而得名。始創(chuàng)于北宋年間,據(jù)《新安志》記載:北宋年間,汪伯立在歙州府治創(chuàng)辦“四寶堂”,四寶俱產(chǎn),尤以毛筆著稱于世。至南宋理宗時,謝暨知徽州,又曾以汪伯立筆與澄心堂紙、李廷珪墨和婺源棗心硯一同入貢。至此,徽筆多以上供,歷代產(chǎn)量極少,雖然曾有多種套筆,但均深藏于宮廷內(nèi)府,鮮為人知,流傳至今的實物甚少。徽筆制作過程中講究選料上乘,制作精細(xì)。選料大至分兩個方面,一個是筆頭材料的選擇,一個是筆桿材料的選擇。筆頭的選料有“千毛選一毫”之說,主要有羊毛、兔毛、馬毛、鹿毛、獾毛、貍毛、鼠毛、黃鼠狼尾毛、雞毛、豬毛、猴子毛、虎毛、狐毛、牛耳毛、胎發(fā)等。筆桿的選擇材料則有水竹、斑竹、紫擅、檀香木、漆器、螺鈿、玉、瓷等等。如故宮收藏的明代黑漆,彩漆描金云龍,龍鳳管筆據(jù)傳就是汪伯立筆傳統(tǒng)技法的體現(xiàn)。制作工藝大至可分為水做和干做兩個部分。筆頭的制作工藝,多在水中進行,即為水做,傳統(tǒng)的制作工序有72道,主要的有1、選毛料2、疊毛3、去油脂4、去皮脂和絨毛5、齊毛鋒6、配毛料7、梳整08、卷制筆柱9、披筆被毛10、扎筆根等。干做,則是指筆頭之外的制作工序,主要有1、選筆桿2、安裝筆頭3、沾合筆頭、桿4、修筆頭、定筆型5、刻字;展P以“尖、齊、圓、健”四德著稱于世,具有含墨量多,易開合,控制墨液,宜書宜畫,并能充分體現(xiàn)墨色的焦、濃、重、淡、清的效果。北宋黃庭堅在《筆說》中對新安張遇的評價就是十分肯定了:“張遇丁香筆,捻心極圓,束頡有力,可學(xué)徐季!韽R詩’字。侍其瑛、諸葛元,皆不能也!背浞煮w現(xiàn)了徽筆在歷史上的地位;展P制作工藝傳承千年,影響廣泛,為徽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注:新安張遇為徽筆制作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