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陽仗鼓歷史悠久,獨具地方特色。傳說公元7世紀初(隋末)保境安民的英雄汪華血戰(zhàn)沙場時,就用《仗鼓》以壯軍威,得勝之日也用《仗鼓》歡慶勝利。因此,《仗鼓》又叫《戰(zhàn)鼓》,也稱《得勝鼓》。
在民間,黎陽仗鼓一直被視為“神祉”一般,平時不得輕易擂響,只有在祭神、祀祖、廟會等隆重莊嚴的場合才能組織隊伍演奏。明清時期的官衙,在重大節(jié)慶典禮或迎接重要1時也借用仗鼓以作儀仗。
仗鼓以雜木作圍,用牛皮蒙雙面,上下鼓邊鑲嵌著兩圈密集的銅釘包(便于擊打)。鼓呈扁圓形,直徑約40厘米,高約20厘米,樣式極為古樸。擊打時,一人一鼓用紅緞帶斜背于身前,左手持鼓環(huán),右手執(zhí)鼓槌,一般慶典不得少于一班(四鼓、兩笛、一云鑼為一班)。場面越大,慶典越隆重,啟用的仗鼓班數(shù)就越多。
黎陽仗鼓在古徽州久負盛名。為了祭祀先祖,黎陽人每年都要在汪華當年秋操練兵的八月隆重舉辦大型廟會,叫作“八月靖陽”;是時,“打仗鼓”、“跑馬”、“磨豆腐”等傳統(tǒng)民俗游藝活動就紅紅火火地鬧開了。廟會的正日是農(nóng)歷的8月13日,一直要打到廟會結束。先是每天四鼓二笛一鑼為一班,輪流上陣,夜夜擊鼓奏樂,走遍黎陽的大街小巷。在“咚,咚,咚”的仗鼓聲中,村民們掃村落、接親友、籌廟會,喜慶的氣氛日益濃郁。到了廟會的前一夜菩薩出游時,24位武士打扮的后生同時上街“打仗鼓”出游。那雄壯威武的鼓點,緩時聲聲如雷、九天回響,急時排山倒海、氣勢如虹,再加上悠揚的曲笛、清脆的云鑼,大有當年汪華“沙場秋點兵”的遺韻。
仗鼓在演奏時可以無限反復,仗鼓的擊法有單擊,雙擊,前后左右繞邊擊等多種,配以曲笛、云鑼等民族樂器伴奏,所產(chǎn)生的藝術效果極其強烈。屯溪地區(qū)流傳著“聽見仗鼓響,就往黎陽趕”的民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