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劇是安徽省地方戲之一,屬于我國稀有劇種。推劇,又名“四句推子”。由民間歌舞花鼓燈吸收民歌、戲曲、曲藝發(fā)展而成。推劇藝術來源于民間小調,與當?shù)厝嗣袢罕娚盍晳T、民風民俗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其主要內容反映群眾追求國泰民安、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歌頌民風純樸、愛情自由、家庭和睦、社會穩(wěn)定美好的社會秩序,展現(xiàn)沿淮地區(qū)人民的禮儀風情,勤勞勇敢的精神風貌,體現(xiàn)沿淮地區(qū)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推劇一個集戲曲、舞蹈、音樂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藝術。其原始音樂處于自然狀態(tài)的地方民間小調,主要以生旦為主。推劇產(chǎn)生之初多為花鼓燈后場小戲,主要劇目有《小放!贰ⅰ洞蟀歉住、《青蛇白蛇愛許仙》、《洞賓戲牡丹》等。后來隨著推劇藝術的發(fā)展和豐富,出現(xiàn)了折子戲,如《送香茶》、《茶瓶記》、《李天寶借糧》等。解放初期推劇劇目多為歌頌新中國建立和各類英雄人物以及社會主義建設的作品。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以來,現(xiàn)代小戲層出不窮,《新春對歌》、《送情郎》、《雙回門》、《趕會》等常在民間傳唱。推劇的唱腔原由五音階組成,唱腔委婉抒情、流暢明快;道白吐字采用地方語言;表演傳承了花鼓燈的動作、步法。群眾易懂、易唱、易學。由于推劇廣泛吸收地方民歌的藝術精華,因而,對民間歌舞的演變和戲曲唱腔的研究,特別是對影響其它劇種音樂發(fā)展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推劇藝術的風格熱情奔放、詼諧幽默,其旋律唱腔、身段、手法,極為充分地體現(xiàn)了淮河人民歌舞的特點,具有濃烈的地方特征和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民間藝術寶庫。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