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甌弓魚技藝,始創(chuàng)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發(fā)源地為建甌城關(guān)鐘樓村,即城東高門(城門)頭上下馬路、直街一帶,至今已走過了近300年歷史。
建甌傳統(tǒng)的弓魚技藝,要行兩次弓綁。首先是邊捕邊綁,用專用魚繩一端穿透魚嘴打結(jié),然后把魚弓起,用魚繩另一端綁在魚1稍偏下的地方(水能泄出)。這叫“初綁”,目的是防止魚缺氧而蹦跳損傷。而后將魚成批沉入有流動活水的魚渚或溪流中,讓魚吐污納新約1小時。隨后第二次弓綁。二次弓綁時嘴唇處繩結(jié)不動,只是重綁尾位,即將初綁時綁在魚1稍偏下改為1稍偏上。二綁也叫“綁水”,目的是使魚肚子里留有的水分不能泄出,從而起到保鮮;钭饔。二綁一定要保持初綁時的方向與彎度,否則會傷著活魚。
弓魚能;畋ur,一是因為保留了魚腹內(nèi)的水分,使魚懸空而不缺氧;二是魚被綁成弓形后不能動彈,避免蹦跳損傷致死或魚膽破裂而味苦;三是弓魚中通過吐污納新這一程序,使魚去除泥味,食用更為鮮美。除了;畋ur外,弓魚以繩為系,也大大方便了運輸和顧客提帶。
弓魚是當(dāng)?shù)氐B(yǎng)魚戶必須掌握的技藝,弓魚技藝的傳承包括家族傳承、鄰里傳承、朋友傳承和同行傳承多種。在這多種傳承方式中,又相互兼有,一人可同時先后傳授多人,傳授快,一傳十十傳百,傳進了千家萬戶。近年來,由于經(jīng)濟發(fā)展,建甌魚產(chǎn)量大增,弓魚作為產(chǎn)品受到市場廣泛的認可,同時弓魚技藝也有逐步走出建甌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