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是天津民間流傳很久的一種娛樂活動。原是一種佛教法器的名稱,鼓形體積較大,鼓面蒙江豚皮。傳說首倡人是清朝康熙年間天津西頭大覺庵的一位和尚,距今有300年左右,他將佛教里的音樂,剔出宗教因素,創(chuàng)造了一些鼓牌子,傳教于附近的村莊,建立法鼓會,在年節(jié)喜慶日出會表演。相傳天津法鼓的極盛時期是上世紀20年代前后,當時全市有法鼓會90多個(不包括天津郊縣的法鼓會)。
永音法鼓會坐落在天津市河西區(qū)掛甲寺街的楊家莊。永音法鼓起源于清乾隆年間,流傳至今約有200多年的歷史。
永音法鼓出會,表現(xiàn)的是太子出游的盛況場面,一般情況下出會的人數(shù)在40人左右,一行中分“文場”、“武場”。文場挑擔(主要肩挑茶炊、龍梢、點心箱、衣飾箱等十余挑),輕柔慢步、起伏有序、款款而行,武場(主要使用大鼓、鈸、鐃等樂器)表演節(jié)奏緊湊、情緒激昂、氣氛爆裂。
文場器具和裝飾大多是玻璃鑲嵌,飾有彩繪、鏤花浮雕等圖案,雕刻精致。各種道具、器械、裝飾都是成雙、成對、成套。行會儀式:會標開路,子旗護衛(wèi),門旗前導,纛旗殿后,九龍燈昂首其間;設(shè)擺則對稱排列,層次分明,整齊有序;如在夜晚,燈火通亮,更具神奇魅力。武場鈸、鐃等樂器在法鼓曲牌、曲譜的伴奏下,上下翻飛,左右開弓,纏頭裹腦,海底撈月。打擊樂器演奏的有:富貴圖、陰陽魚、對聯(lián)、四時如意、八卦圖、繡球等六種曲牌。
“永音法鼓”是天津市鄉(xiāng)土氣息濃郁的民間藝術(shù)奇葩,深深扎根于民間,是增進鄉(xiāng)情和友誼的橋梁和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