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
關(guān)于它有一個典故,其中的詩寫的很好,廣為流傳!是我最喜歡的!
據(jù)《桐城縣志》記載,康熙時期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fā)生了爭執(zhí),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而張英回饋給老家人的是一首詩“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奔胰艘姇,主動在爭執(zhí)線上退讓了三尺,下壘建墻,而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兩家的院墻之間有一條寬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來。毛主席在建國后會見蘇聯(lián)駐華大使尤金時,曾經(jīng)講到這個故事,說起這四句詩,用來表達兩國之間的事宜應(yīng)該謙讓、平等。只是后來我們看到的不是這個樣子了。
包容忍讓、平等待人,作為一種美德,在我們古代已經(jīng)提倡了,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是很多,尤其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時候。心胸寬廣、放眼遠處、恭謙禮讓的人無論在何時都是受人尊敬的。在物欲橫流、錢、權(quán)當頭的今天,提倡這種美德,似乎更為必要。
這條巷子現(xiàn)存于桐城市城內(nèi),作為中國文化的遺產(chǎn),是中華民族和睦謙讓美德的見證。
六尺巷已經(jīng)是桐城古城的旅游景點,2007年4月,“桐城文廟-六尺巷”成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qū)。
張英(1637—1708年),字敦復(fù),號樂圃,又號倦圃翁,安徽省桐城人,清朝大臣,張廷玉之父?滴趿赀M士,選庶吉士,累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先后充任纂修《國史》、《一統(tǒng)志》、《淵鑒類函》、《政治典訓(xùn)》、《平定朔漠方略》總裁官?滴跛氖吣,卒,謚號文端。 生平 1637年(明崇禎十年)張英出生。 1663年,27歲的張英考中舉人?滴趿辏值弥卸椎谒拿M士,成為內(nèi)弘文翰林院......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