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偉秀麗的王屋山位于河南西北部濟(jì)源縣城西北45公里處,東依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岳,南臨黃河。因“山形如王者車蓋”,故稱王屋山。王屋山絕頂海拔1715.7米,相傳為軒轅黃帝祈天之所,名日“天壇”。
傳說中的“愚公移山”的地方在王屋山之陽,這是一條從王屋山主峰延伸下來的南北走向的大山梁。山梁西面為愚公村,東面是小有河,愚公村的人每天要繞過山梁到小有河去取水,愚公便帶領(lǐng)他的子子孫孫決心挖掉它,F(xiàn)在這條大山梁中間,確實斷開一條很大的山口,遠(yuǎn)遠(yuǎn)看去,真似人工開挖的一樣。
愚公移山傳說的史載
愚公移山傳說最早見于《列子·湯問》。據(jù)說:古時有位年近九旬的北山愚公,因苦于門前太行、王屋兩座大山阻礙出入,就立志鏟平這兩座山。他的家人、鄰里都來相助。每天,他們劈山運土,往返在渤海和太行之間,常年不息。河曲智叟譏笑愚公“愚蠢”。愚公對智叟說:“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們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動了上帝,上帝就派夸、蛾氏二神,把大山背走了。這個傳說包含著“有志者事竟成”的人定勝天的思想。
愚公移山在群眾口頭至今還流傳著它的各種異文。據(jù)調(diào)查,現(xiàn)在河南省濟(jì)源縣王屋山一帶,有“愚公村”、“愚公洞”遺跡,并且,在群眾中還流傳著《愚公盤山》,F(xiàn)傳故事是為了解決水源的困難而挖山,幻想色彩也有所減弱。
愚公盤山的傳說
很早以前,在濟(jì)源縣西北的王屋山下,有一個幾十戶人家的小村莊。起伏連綿的山嶺,把這個小村莊環(huán)抱在一片山坳里。村里有一個老漢勤勞、善良,脾氣象王屋山一樣倔強(qiáng)。人們都叫他老愚公。老愚公住的這個小村莊,后來就叫愚公村。
愚公村里沒有水。村里人吃水,得翻過王屋山梁,穿過青銅溝,下去杏樹坡,到十幾里外的一個村子里去挑。整年光為吃水,不知道累壞了多少人。當(dāng)?shù)赜惺酌裰{說:
有女不嫁愚公村,
擔(dān)水翻山象駕云;
去時穿的繡花鞋,
回來磨爛腳后跟。
有一次,老愚公又和村里人一塊兒擔(dān)水去了。山那邊村子里,有個人稱“智叟”的財主老頭,對愚公說:“傻老頭,井是我家的。從今以后,誰也不許再來這里擔(dān)水,要擔(dān)水,就到下面小河去!
老愚公一氣之下,回到家里。他眼見村里人吃水這么難,心里老不是個滋味。他登上王屋山,望著遠(yuǎn)近的山山嶺嶺,默默地想著心事。忽然,對面山溝里的小河發(fā)出嘩嘩的流水聲。他心里一下子亮堂了,不覺想到:要是能在王屋山上劈開一條路,村里人去小河里擔(dān)水,就可以少跑十幾里路,也不會再受財主的氣了。他大步往家走去,暗暗地下了決心:這王屋山給祖祖輩輩的人,不知帶來了多少難處。我一定要給子孫造點福。
老愚公回到家里,把這個主意一說,老伴、兒子、媳婦、連小孫兒都愿意一塊去盤山(注:盤山,濟(jì)源的方言,意即劈山)。于是老愚公就扛上開山镢頭,領(lǐng)著全家老小來到王屋山下。老愚公不顧年紀(jì)大,掄著開山镢頭,干得汗珠子“叭嗒叭嗒”直往下掉。一家人也都學(xué)著老愚公的樣子,挖山的挖山,擔(dān)土的擔(dān)土。小孩子也燒水、送飯,前后忙活,可真熱火。每天清早,太陽還沒露臉,他們一家人就開始盤山了,一直干到月亮爬上半山腰才回家。沒多久,村里人知道了,男女老少都來幫忙,盤山的的人越來越多了。
老愚公決心要劈開王屋山的事兒,象一陣風(fēng)一樣,很快就傳到了山那邊財主老頭“智叟”的耳朵里。他專意來到盤山的人當(dāng)中,找著愚公說:“你們這些人呀,真好比是長在山溝里的橡樹,也不看看自己離山頂有多高!這么高大的王屋山,憑你們這老少幾個人,就想劈開,恐怕得等到石頭發(fā)芽、日頭從西山出來才行呢!再說,愚公,你這個老頭子,年紀(jì)都快八十了,還會再活幾天!能劈開王屋山?……哼,哼!”愚公聽他不停地羅嗦,這才放下手里的開山镢頭,捋了捋被山風(fēng)吹亂了的胡子,直一直腰桿,擦—把汗,瞅著智叟大笑說:“你這老東西,才真枉活這么大歲數(shù)。一個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你卻想不開。這王屋山雖高,卻不會再長高了。我死了以后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再高的山也經(jīng)不住俺子子孫孫不停地盤呀!再說還有村里人一起干,為啥盤不開呢!我看呀,要劈開王屋山,也象咱山里人常說的:‘一天又一天,水滴石頭穿’。世上沒有爬不過的山!”說著,吭哧一聲,老愚公朝著王屋山又是一镢頭。這話音和镢頭聲,象打雷一樣,震得王屋山嗡嗡直響。智叟討了個沒趣,不吭不哈地走了。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