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彩帶編織技藝是浙江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彩帶是畬族傳統(tǒng)的手工藝織品,既是美化衣著的裝飾物,以及用作腰帶、背帶等的生活實用品,還是畬族青年男女定情信物、定親回禮和驅(qū)邪祝福的吉祥物,定親時,不論男方送什么禮物,姑娘回禮必需有自己織的彩帶。
畬族花帶,亦稱“山哈帶”,又稱“花帶”,“字帶”,為畬族吉祥物,也是畬族傳統(tǒng)手工業(yè)品之一。勤勞智慧的畬族婦女人八九歲起,就跟著母親和姊姊學(xué)習編織。在屋內(nèi),她們把絲線的一端拴在屋柱上,桌檔或凳子上,另一端扎自已的腰間,雙手輕快地提壓帶扣和穿梭。在野外,勞動歇力時,便在田頭地角找根樹樁或柴頭拴上絲線,然后坐著或跪著編織。
花帶分線織和絲織兩種。帶上編著多種或單一的花紋,圖案清晰,色彩鮮艷,織工精細,具有畬族人民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其花紋有幾何形、動植物形、文字等,如“蝴蝶”、“晴蜓”、“梅花”和“田”、“井”、“日”等,圖案中有紅、黑、白、綠等色交織,充分表現(xiàn)畬族婦女的工藝者能;◣в猛竞芊綇V,一般作為裝飾物,束在腰間,也是男女定情和定親的禮物;還可用來捆扎衣物或作包袱,并視為吉祥物,F(xiàn)在,畬族婦女們?nèi)匀焕^承著本民族編織藝術(shù)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她們喜歡帶用自已織的花帶,并引自豪。
畬族姑娘長到六、七歲時,母親就教授她織彩帶。彩帶以絲線編織為主,也有用棉紗或苧麻編織的?棽蕩]有特制的織帶機,屋內(nèi)屋外乃至山野都可編織。若在屋內(nèi)編織,就把絲線的一端拴在凳腳、桌檔或屋柱上,另一端系在自己的腰間,坐在凳上編織。要是在山野編織,可把絲線的一端拴在小樹桿或樹樁上,另—端仍束在腰身,坐在地上或跪在地上編織。
畬族彩帶的兩邊不織花紋,線以紅、綠、黃、紫等色線與白線相間,根數(shù)隨寬窄而定,有三雙、五雙、十三根、十六根、二十二根、三十二根、五十五根和雙隨(即雙排圖案)等,一般以五雙和十三根較普遍。經(jīng)線多則寬,經(jīng)線少則窄,寬的有兩寸多,窄的不足半寸。緯線基本采用白線。不論帶子的寬窄,穿梭編織花紋圖案皆在正中的七根線上,其余的編織平面花邊。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畬族彩帶編織技藝在畬族流傳已久,并且運用到畬族生活的個個方面。畬家姑娘編織的彩帶,圖案豐富多彩,主要紋樣有“十三行”、“水擊花”、“五字帶”、“銅錢幫”、“萬字花”、“十二生肖’、“蝴蝶花”、“蜻蜒紋”、“蝙蝠”等。編織大寬及圖案復(fù)雜(如“雙隨”花紋)的彩帶,需精心設(shè)計,耗工較大,—般作供觀賞的裝飾品。若作攔腰圍裙的帶,常用七根經(jīng)線;捆扎衣物或作包袱帶等,采用十三根即可。姑娘送給情郎的彩帶,多數(shù)也是以十三根經(jīng)線編織。姑娘定親(訂婚)日,男方把“定親禮”送來時,女方的回禮除了白糖、桔餅等禮品外,還要回送姑娘親手編織的兩條彩帶(也有回一條的),叫“定親帶”(或“定情帶”)。山哈帶系于腰間,稱為“護身帶”藏于身邊,為子孫定聘時,稱為“定親帶”;饋贈時則稱為“如意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