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玄妙觀道教音樂為代表的蘇州道教音樂屬于正一派道樂,歷史可追溯至西晉,它繼承了古代音樂的傳統(tǒng),吸取了廟堂音樂等成分,還受到堂名音樂、江南絲竹、昆曲、吳歌等吳地音樂藝術形式的影響,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格,深受群眾歡迎,活動十分繁盛。明末清初施亮生真人輯成的《齋天》等書和嘉慶年間道士曹希圣重訂的《鈞天妙樂》至今仍是玄妙觀道教音樂的規(guī)范。蘇州曾涌現(xiàn)了不少著名樂師,他們或精于音律、善于編曲,或樂器演奏技藝精湛,或在經(jīng)韻吟唱方面造詣深厚,在道樂界具有很大影響。清末民初,蘇州道教趨于衰落,玄妙觀的一些宮宇開始出租,部分道士改行謀生,但道教音樂在民眾中的影響仍相當廣泛和深入。
蘇州道教音樂包括器樂和聲樂兩大部分。器樂主要有笛曲、鼓段和由兩者連綴而成的套曲,演奏方式有“坐奏”、“行樂”等。聲樂為道教的經(jīng)韻,有旋律的為“韻腔”,包括“贊”、“頌”、“偈”、“誥”、“咒”、“符”等諸種形式。
蘇州道教音樂歷史悠久,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它結構完整、對比強烈、表現(xiàn)力豐富,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對社會生活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和對外文化交流的增多,蘇州玄妙觀音樂曾多次出國演出,獲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