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兒童歌謠,歷史悠久,是岱山居民在生產(chǎn)和生活動中集體創(chuàng)作的口頭詩歌,它可以“見啥唱啥,想啥唱啥”,脫口而成。歌謠內(nèi)容大都是以少年兒童的生活環(huán)境與生活習性為創(chuàng)作題材,反映海島民情風俗,表達少年兒童愛憎、理想及各種思想感情,樸實自然,通俗易懂,具有相當濃厚的生活氣息、地方特色與藝術(shù)感染力。
“月亮菩薩彎彎個,碰著一個小囡歡。儂姓啥?我姓薄,薄薄,薄沙蟹;蟹蟹,蟹頭頸;蒸蒸,蒸米飯。飯飯,飯鑊凝;人人,人后背。背背,背大樹;樹樹,樹起屋。惡惡,惡老虎;虎虎,虎魚鲞。鲞鲞,鲞烤肉,肉肉,囡囡吃!薄皳u啊搖,搖啊搖,一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屋里彈棉花,舅舅后山摘枇杷。枇杷樹上一根蛇,舅舅嚇得滿山爬。搖啊搖,搖啊搖,一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屋里吃蛋糕,蛋糕甜來蛋糕香。囡囡吃嘞笑嘻嘻,眼睛咪攏一條線。”
兒童歌謠具有易學、易記、易誦的特點,用岱山方言朗誦,音韻和諧,鏗鏘悅耳,形象鮮明,意境清新,對兒童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深受海島兒童的喜愛。因此兒童歌謠歷久彌新,在岱山各島嶼村落廣為流傳,且代代相傳,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2009年,兒童歌謠列入第三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