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床”是岱山居民人生習俗,歷史悠久,于宋朝流行本島。解床又稱祭床,祭床頻率較高,在日常生活中安床、結婚、育兒、生病、喪葬都要祭床。但本地流行的解床是嬰兒出生三天后的解床習俗。其因由母親在月子里常規(guī)不能外出活動,產婦一月內經常伴隨眠床中,所以對眠床的床公床婆要祭祀;其次為對嬰兒的健康成長,長大有出息,祝愿母子平安等等,要謝床公床婆的恩典,由此形成嬰兒出生三天的解床習俗。
解床,約黃昏時分,在床面前,擺放一只圓型的浪谷寨(篩),在浪谷寨上點燃三支清香,二支小紅燭,放上二杯酒,二碗飯(碗用酒盞代替),俗稱“相倆盞”,再擺上文房四寶,然后由其父母或爺爺、奶奶抱著參拜床公床婆,祈禱祝愿。解床結束后,酒、飯上面放上紅糖分給左鄰右舍的小兒吃,謂吃“相倆盞”。祝愿后,約香燃盡時,用金箔焚燒謝床公床婆,F此習俗在海島部份漁農村中有復蘇現象,儀式程序各地大同小異。
2008年,解床列入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