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豐板凳戲又稱坐唱班,清同治年間傳入,宜豐“板凳戲”有“喜慶戲”和“傷情戲”之分。不論誰家辦喜事、辦喪事、建新房、祝壽,村里的民間藝人都要應(yīng)主事者之邀來唱戲。一般天剛擦黑,東家把吹奏者和唱“板凳戲”的民間藝人請到家中,并在擺設(shè)好一長排桌子上擺滿糖果和煙酒,供唱戲者自行享用。
宜豐板凳戲分屬漢調(diào),瑞河調(diào)的兩個流派,但以漢調(diào)為主,代表曲目有《擺天官》、《福滿堂》、《興漢圖》、《開花調(diào)》、《十唱祝英臺》、《洛陽橋》、《幺姑娘》、《十送郎》、《十八小姑進(jìn)花園》《思情妹》、《勸酒歌》、《十八姐過河》、《清明》、《數(shù)螃蟹》、《四季相思》、《探妹》《五更鼓》、《懶婆娘》等。
宜豐板凳戲多屬“挽友”性質(zhì)。不賣票,不包場,不趕堂會。遇有婚嫁壽誕,東家備酒相召,唱板凳戲者不請自來,鬧完就走,不收酬謝;每逢節(jié)日或廟會,演出助興。演出形式,純屬戲曲清唱,不彩扮,不表演,圍桌而坐,和琴而唱。
最后一任班主,周西連于上世紀(jì)70年代去世,再無偉傳人,現(xiàn)幾乎失傳。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