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豐宋家雙獅舞(第三批省級)
據(jù)宋家“雙獅舞”第十一代傳人宋箭道介紹,宜豐宋家村“雙獅舞”緣于福建省永泰縣嵩口陳埔的“紙獅舞”,又稱“興獅”。大約始于七百多年前的元代,于清乾隆年間,由福建省永泰縣藝人傳入宜豐新莊宋家村,當?shù)厝艘虻刂埔,融入本土文化,結合本地舞龍?zhí)攸c,先由“單獅”表演發(fā)展成“雙獅”表演,并在制作工藝和造型上加以了改進,距今已有270多年的歷史。
當?shù)匚瑾{的目的,是為了消災驅邪,祈求吉祥、和順、豐收,亦有濃重的“敬神”色彩。相傳舞獅的主神爺為玉皇三太子,謂之“九天風火院三田都元帥”,還有一個娛樂神叫“鄭二爺”,傳說鄭二爺特別喜歡娛樂而最怕哭泣,它能助人為樂。舞獅隊利用舞獅活動到各神廟、各家各戶廳堂去表演敬神活動,以示答謝神明的恩賜。在災荒年份,災民則利用“興獅”,以獅為吉祥物,祈求神靈驅邪消災,賜與平安,以此為精神依托。每年的農(nóng)歷十二月,舞獅隊就開始籌備、排練,正月初九起開始受邀出演,一直延至正月十五元宵佳節(jié)。當?shù)厝罕娫谠?jié)前就已做好接獅入戶的準備,都要把獅接到家中舞動一番,特別是新婚之家和新蓋樓房的家庭以及家中發(fā)生不順心、不吉利的事情都必須接獅到家逐間舞動,以求早生貴子,求財祈福,驅邪消災。
宋家“雙獅舞”傳入時動作極為簡單,至六十年代末,宋家雙獅舞才由本村農(nóng)民宋蘭芳等人對表演動作加以改進創(chuàng)新,由單獅改成雙獅,并由原來的三下半動作發(fā)展成“彩球誘獅”“雙風追月”“引獅出洞”“猛獅撲食”“雙獅連環(huán)”“鯉魚穿梭”“凌空飛球”“腹下溜珠”“雙鳳朝陽”等九套動作,賦予了形象化的名稱。表演時,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鼓樂聲中,引獅人揮舞長柄彩球將雙獅引出,模仿獅子搶球、撲食、打滾、相互親昵玩耍及躲閃騰挪、坐臥直立等動作,整個過程渾然一體,一氣呵成,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宋家“雙獅舞”,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動作剛勁有力,九套動作渾然一體,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厚的民族民間文化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