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山大鼓,徐州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曲藝類項目。
銅山大鼓起源于清道光年間,分張、沙、楊三大派系,由漁鼓衍化而成,有“丟下漁鼓,改換大鼓”之說。清末民初至建國后的五六十年代為銅山大鼓說唱的鼎盛時期。20世紀90年代初經常被市、縣廣播電臺邀請播唱,為活躍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銅山大鼓的唱詞多用套詞,說唱注重節(jié)奏變化。唱腔一般是一韻到底,分為上下七字韻和十字韻,陰、陽、頓、挫有力。女腔優(yōu)美舒展,男腔深厚洪亮。表演時配有戲劇性動作,鼓棒亦作刀槍劍戟,又可作筆、杖、棍、棒,隨心所欲;鼓點千變萬化,單點、復點層次分明,慢如休閑散步,快如疾風暴雨;說唱過程中配合豐富的面部表情、語氣的輕重緩急,再加上此起彼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jié),使聽眾如癡如醉,賞心悅目。建國前,銅山大鼓演唱者多著淺色長衫、大褂、禮帽、布鞋、白襪,建國后多著短衣、長褲,或著淺色中山裝、皮鞋。表演道具多以30公分左右的圓形書鼓為主,配帶三根竹桿支架,木質鼓棒,敲打時發(fā)出咚咚的響聲,鋼板(或銅板)為月牙式,長約10公分左右,后來用鋼、銅鑄成,演唱時,左手拿鋼板,右手持鼓棒。銅山大鼓說唱書目主要有《說唐》、《東漢》、《楊家將》等。銅山大鼓從清代中葉流傳至今,其說唱多用銅山地方方言,在流傳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融合了多種表演形式和各個時代的服飾、語言及人物形象等元素,通過說唱,具有懲惡揚善、弘揚正義、教育后人的作用,同時有較強的歷史人文價值。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