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社,位于岑鞏縣東北部的羊橋土家族鄉(xiāng)除了在社日吃社飯外,還有趕社的習俗。岑鞏縣位于黔東南州東北部,貴州高原東部,處黔東低山丘陵中部。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下黃土至小頂山一帶地勢教高,縣境大部為低山丘陵,最高峰北部邊緣小頂山海拔1359.9米,面積1486.5平方公里。有漢、侗、苗、土家等民族,少數(shù)民族占總人口的51.12%,是華東、華南進入大西南的主要交通要道,湘黔鐵路、320國道、GZ65號高速公路、舞陽河沿縣城穿過。岑鞏縣屬低中的丘陵地貌、寒武溶巖地質,中亞熱帶到南亞熱帶氣候型。全縣有常年流淌的江河二條,是一個苗、侗土家、仡佬等多民族雜居縣。
趕社吃社飯的歷史淵源可上溯到唐宋,一直流傳至今,迄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按文獻記載,農歷每年立春的第五個戊日為社日,是祭祀土地的日子。但土家族人祭祀的卻是地藏王傅羅布。據《戴氏族譜》記載:“戴氏之先出自子姓,為殷商之后!庇州d:“匡義祖婆萬氏于江西黃州府麻城縣。吾倫祖文明學士,六經皆通,至唐末年昭宗皇帝中和二年,文改武職。奉旨開辟湘黔云貴大道,于黔東南鎮(zhèn)守關隘,練兵習將,鎮(zhèn)守青溪雞鳴關,又設為夜鳴關。帝誥封信義國也,威遠將軍之職,子孫繁衍!毖驑蛲良易遴l(xiāng)的戴姓人,均為土家族,說明生活在羊橋的戴姓家族人至唐時就已從江西遷來居住。據羊橋土家族鄉(xiāng)鄭福村彎刀沖組村民戴大銀老人介紹:“戴姓土家族祖籍由江西遷到多個地方后,一部分輾轉來到這里,因此地土地肥沃,森林茂密,山羊、野兔、野豬等較多,是理想的天然狩獵場所,所以就在此長期居住下來。在社日“趕社”吃社飯的習俗是老一輩來到這里時就傳承下來的,主要是為了祭祀地藏王傅羅布。相傳,地藏王傅羅布是人間大孝子,功德無量,當上大官分管地府。他小的時候,家里很窮,身上穿的全是筋筋柳柳,象叫化崽一樣,吃的多半是湯湯水水,人生得很瘦小,街坊上的人都看不起他家。有一年,地藏王傅羅布的母親被人誣陷,打下了牢獄。這時他已成了親,生了崽女,家中生活更是貧寒,有上頓無下頓的,拿不出錢來贖回母親,只好讓她長期坐牢。為了救活母親,傅羅布天天四處討飯,把最好的送給母親吃。殘湯剩水才留把婆娘崽女們吃。崽女們因肚子餓,常常等候在大門邊,見父親一討飯回來,都圍上去,搶著要吃。為了保證牢中母親不受餓,后來傅羅布想了個辦法,即用帶有味道的蒿菜蓋在飯上,哄崽女們說:“飯中有毒,吃了肚子痛。”崽女們信以為真,再也不來搶飯吃了,從此后保證了母親用飯。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傅羅布,每年春分季節(jié),蒿菜發(fā)芽的時候,都去打來參在飯中用,久而久之就成了今天的“社飯!
每年,逢社日趕社這天,羊橋土家族鄉(xiāng)的土家人一早就穿戴一新,從四面八方走20多里的山路來到土家人居住較為集中的羊橋村街上和一個叫“地漫”(今屬銅仁地區(qū))的村子趕集!摆s社”內容相似于今天的趕集,時間在每年農歷立春的第五個戊日。中午時分,集市上已人山人海,熱鬧起來,有賣糖食果品的,有賣山貨土特產及日常用品的,擺著各種商品的攤子一個接一個,琳瑯滿目,一應俱全,還有賣制作社飯用的蒿菜、野蔥、花生等原料的,大家把自己帶來的山貨、土特產等商品賣出后,又購買自己所需的日常用品,人人笑容滿面,友好交流,和諧相處。更有那青年男女借一年一度“趕社”的日子,相互傳遞信息,談情說愛。下午的時候,大家買好各自所需的做社飯用的食品和配料后,陸續(xù)趕回自己的家中,家家戶戶準備著做社飯。
做社飯主要是由家庭主婦制作,用的主要原料有糯米、秈米、臘肉、豆腐干、血豆腐、花生仁、野蒿菜葉,春芽樹嫩葉,野蔥及大蒜葉等,其余佐料因人而異。有錢的人家為了節(jié)省時間和人力,蒿菜、野蔥、臘肉、豆腐等用料在社市上買,沒有錢的人家,蒿菜、野蔥帶上家人上山去采,山上有的是,豆腐自己做,沒有臘肉就不用。制作方法:用糯米、秈米各2.5千克作為主品,臘肉、豆腐、花生、蒿菜野蔥、大蒜等作為配料。先用清水將糯米洗凈,再用溫熱水將糯米浸泡15—20個小時,取出放在簸箕里面濾干。然后將秈米用清水洗凈,放入快要燒開水的鍋中,煮至秈米半生不熟的時候,即取出用簸箕將米湯濾出,取1千克花生仁用青油炸得酥脆芬香待用,把2千克臘肉和4塊血豆腐洗凈煮熟切成小顆顆。用1千克洗凈的野蒿菜葉用菜刀切成細末,用紗布包住在水中用力揉搓,將葉中苦汁洗凈、擠干,再用刀把野蔥、大蒜葉、春芽樹嫩葉各0.5千克切成細末。準備停當后,用一個稍大點的簸箕將浸泡濾過的糯米、燎過的秈米,切細后的臘肉、血豆腐、野蔥、野蒿菜、春芽樹葉、大蒜等全部混合拌勻,再放上適量鹽巴及少許熟豬油,翻拌勻后用勺子將社飯放在甑子里面,上面用鍋蓋罩嚴實,用大火蒸熟即可,冷熱都可食用。這種社飯具有特殊芬香,美味可口,增進食欲,存放十天半月不會變質。特別是冷卻后再進行重復炒熱來吃,更加味美,吃了經久不餓,有補體中氣不足,益脾健胃的功能。“社飯”做好后,就是開始吃社飯了。土家人吃社飯是很有講究的。飯前要祭祀祖先及火神、灶神、土地神等。在蒸社飯的時候,同時在灶邊,院壩旁的土地旁燒上三柱香、一盞紙,用來祭祀灶神及土地,保佑全家出入平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衣食無憂。用三顆臘肉丟入火中祭祀火神,保佑房舍免受火災。社飯蒸熟后,先在堂屋中央神龕前擺放一張八仙桌,用碗盛上半碗社飯放在八仙桌上,桌面擺上12個酒杯,代表一年12個月,如果潤月就擺13個,以及5雙筷子,每個杯中倒入適量酒,再將糖食果品用盤子盛好擺放在桌上,神龕上點燃三柱香,將火紙點燃燒凈,祭祀后將杯中酒倒掉,再斟上剛沏好的凈茶貢奉,撤下供過的社飯和糖食果品等,整個祭祀就完畢了。社日吃社飯不能在大堂吃,只能圍坐在土家的火鋪上吃。火鋪形同烤火用的火箱,中間燒火用的面積約1平方米,上面架上鐵三腳,用來燒水、炒菜,四周用石板圍住,石板 用木板鋪成。火鋪分上方、下方及兩廂,座次很是講究,不得隨便亂坐。全家人圍著火鋪吃社飯時,上方為賓客座位,右?guī)麨檎虾烷L輩座位,左廂坐家人。下方一般不坐人,即是坐人也就是家庭主婦。家庭主婦不同時在火鋪上吃飯,在一邊做盛飯、倒水之事。吃社飯時,要佐以酒菜,主客要相互敬酒,邊唱邊吃邊聊。吃飯時,大家有說有笑,擺談各種生產生活趣事,其樂融融。盼望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土家人不但在社日吃社飯時邀請親朋好友來家共餐,同時還將做好的社飯當作饋贈佳品送給親朋好友,取來年順昌,大家共慶的之意。
解放前,岑鞏縣羊橋的土家人比較重視趕社和在社日吃社飯,每年社日都聚集在羊橋街上趕社。解放后至今,羊橋鄉(xiāng)的土家人在羊橋街上趕社的人逐年減少,而多到地漫去趕社,因而在地漫趕社的民俗得以保留至今。社飯因具有特殊芬香、美味可口、益脾健胃的功能,長期以來,深受各族群眾的喜愛,在社日吃社飯的習俗也隨之廣為流傳,家喻戶曉。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婦女外出務工的增加,社飯傳統(tǒng)的制作手藝只在少數(shù)農村老年婦女中傳承了,目前在羊橋鄉(xiāng)的鄭楊樹、注溪鄉(xiāng)的衙院村還保留著傳統(tǒng)的制作方法。
趕社是岑鞏縣羊橋土家族鄉(xiāng)的土家人約定成俗的習俗,趕社的地點在羊橋鄉(xiāng)羊橋村和地漫寨子比較集中的地方,現(xiàn)隨著時間的推移羊橋鄉(xiāng)因趕集次數(shù)頻繁,社日趕社的人已逐年稀少,但一年一度在地漫趕社的民俗還一直保留至今,但規(guī)模和人數(shù)已不如以前,趕社習俗瀕臨失傳的危險。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