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塤技藝為房山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塤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音色樸拙抱素,獨為天籟,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七千多年的歷史。相傳塤起源于一種叫做“石流星”的狩獵工具,在《詩經·小雅》里有“伯氏吹塤,仲氏吹篪”的記載,秦漢以后,塤在中國的音樂歷史上主要用于歷代的宮廷音樂的演奏,在“金、石、土、革、絲、木、匏、竹”中獨占土音。在種類上分成頌塤和雅塤兩種,頌塤形體較小,音響稍高;雅塤形體較大,音響渾厚低沉,常常和一種用竹子做成的吹管樂器篪配合演奏,這也與《詩經》中的記載相吻合。清朝時,塤的傳承已經斷代,直隸人吳潯源(1824—1902)偶得塤,復制出殷代五音孔梨形陶塤傳世,其所著的《棠湖塤譜》是迄今發(fā)現最早也是唯一正式刊行的塤專用樂譜,對古塤制法、奏法以及塤譜研究都具有較高的價值。
制塤技藝傳承人翁彥老師自幼酷愛吹奏樂器,后因工作原因中斷學習,2006年再次與塤結緣,毅然決定辭職潛心研究制塤及其演奏技藝,后得名師王厚臣先生指點,終于形成有自己獨特風格的“翁氏制塤”。翁彥完全采用“制泥、拉坯、晾曬、燒制、刻畫、調音”等傳統(tǒng)工序,不僅在形狀上原樣成功復制了古代的“梨形塤”、“葫蘆塤”和“棒棒塤”,在材質上燒制出了紫砂等各種新材質的塤,更在塤的音色、音域、音調等方面實現了原音重現,充分展現了塤作為吹奏樂器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