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秧歌也稱踢鼓子秧歌,流傳于大同市南郊區(qū)口泉鄉(xiāng)張留莊村一帶(張留莊、西萬莊、羊坊、上窩寨、下窩寨五村),而以張留莊地秧歌為精。南郊地秧歌起源于清初,內(nèi)容主要描寫一位忠臣被人陷害而招致朝廷大兵追殺,全家人化妝為唱戲的打扮,佯裝瘋癲躲過了追殺的故事。演出時,演員以戲劇生、旦、丑行當而著裝,鑼、鼓、镲、棒為道具,踩著大秧歌的鑼鼓點邊走邊演,并有固定套路的隊伍造型、說唱內(nèi)容(也可隨時改變說唱內(nèi)容,宣傳形勢)。南郊地秧歌把戲劇行當?shù)膭幼鞅硌菁爸袊湫g運用其中,并形成以人擺字及圖案變換,主要有“天下太平”、“四葫蘆”、“五葫蘆”、“四門斗”等成套作品。整個表演按照[啟示]、[慢板]、[中板]、[快板]、[收式]五種鼓點進行表演。
信息來源:山西省政府辦公廳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