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花原名“粉花”,又名“琺華”或“法花”,盛行于明代,常見器物有較大的瓶、罐、爐以及佛前供品等。山西曾是琺花陶器的主要產(chǎn)地,歷史上蒲州、霍州、文水、平遙、陽城、介休、榆次、太原、朔州、代縣、清源、臨汾等地均有燒造記錄。根據(jù)史料記載,元代開始晉南地區(qū)即可生產(chǎn)一種低溫彩釉琺花陶器,明代較為盛行,清中后期技藝失傳。
琺花器是指以- (火硝)為助熔劑的陶胎彩釉器,從形制上看,琺花器的主要裝飾方法是“堆筋立粉”,其工藝過程是在坯胎上用胎泥堆擠出紋飾輪廓,高溫?zé)龊,在輪廓中填以黃、綠、紫、藍等低溫釉,再經(jīng)釉燒而成。主要器型有梅瓶、天柱瓶、球瓶、賞瓶、雙耳尊等,紋飾多有龍鳳、花卉,其制品造型端莊,紋飾流暢,線形優(yōu)美,填彩準確,琺花釉絢麗晶瑩,隔釉見胎,色彩主要以黃、藍、紫、綠、白為主,胎質(zhì)堅硬而厚重。代表作品有牡丹富貴、十二生肖富貴圖天柱瓶,龍飛鳳舞天下富天柱瓶,龍鳳呈祥賞瓶等。
山西琺花器手工技藝是山西民窯的智慧結(jié)晶,古樸典雅的彩色立線琺花陶器,紋飾線條剛勁流暢,多彩晶瑩,燒成后的器皿表面釉彩絢麗,具有較高的工藝研究價值。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