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黃瓜干屬干菜類,主要產(chǎn)于平定縣后溝、河頭兩村,它以黃瓜為原料,用無煙煤火爐烘烤而成,因色鮮、味香、質(zhì)脆“三絕”而揚(yáng)名,是平定的三寶之一。據(jù)《平定縣志》記載:“黃瓜干于明洪武年間開始生產(chǎn),清乾隆后逐漸盛行。產(chǎn)品除供本地外,少量銷往京津等地,還是地方官吏歲歲敬獻(xiàn)封建皇室的貢品,故有‘龍筋’之稱……”
制作黃瓜干的原料并不是一般的黃瓜,而是當(dāng)?shù)孛耖g百姓長期培育出來的一種特殊品種。這種黃瓜栽培有多道工序,播種前,種子要用煤渣粉加水浸泡、發(fā)芽;瓜蔓伸長后,須用玉米皮搓的軟繩捆在瓜架上;在瓜田管理上還要做到“天旱不誤鋤田,雨澇不誤澆園”,采摘的黃瓜必須是45厘米至54厘米之間為宜。在加工黃瓜干的過程中,必須嚴(yán)格操作。加工時(shí),先用一種特制的工具削去黃瓜外皮,然后順長分為四條,放在架桿上,用爐火烘烤,溫度保持在50C左右,經(jīng)一晝夜的烘烤,便成了黃瓜。將烤好的黃瓜干扎起后,密封于大缸內(nèi),可隨食隨取。裝入塑料袋封口后,可長期存放而色味不變。吃的時(shí)候,將黃瓜干用冷水浸泡一定的時(shí)辰,然后撈出來,沖洗干凈,控凈水,切成菜絲,用佐料淹制成香、甜、酸、辣等多種口味的小菜,吃起來有外韌內(nèi)脆的特別風(fēng)味。
平定黃瓜干生產(chǎn)技藝可追溯到明洪武年間,這種最原始的脫水干菜手工傳統(tǒng)技藝,從古到今與當(dāng)?shù)匕傩盏纳蠲懿豢煞郑茄芯慨?dāng)?shù)剞r(nóng)耕食品文化與技藝不可或缺的資料來源。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