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開村西北有道山溝,溝邊的地埝上,長著大大小小許多柿子樹。所以,這道山溝最早叫“柿子溝”。后來,這條溝又改名叫“金牛溝”了。為什么呢?當(dāng)?shù)厝罕娭辛鱾髦@樣一個傳說。
很久以前,村里有個叫杜常山的人,家里很窮,長年靠打柴割草度日。冬春兩季,常山每天上山打柴,打回柴來挑到長溝集上去賣,賣了錢,再買些米和面,供一家大小糊口度日。夏秋季不打柴,常山就天天上山割青草,割回來賣給財主家喂牲口。每賣一擔(dān)青草,只能換得兩三個銅板兒,常山也不嫌少,仍天天上山割草來賣。
一天,常山又上山去割草,割完后擔(dān)著草一步步下山來。走到半路,他累了,就把擔(dān)子放下來歇肩兒。這時,就見從南邊小道上走來一個人。這人到了他跟前,瞧了瞧放在地上的草擔(dān)子問:“你這草賣嗎?”
常山回答:“賣”。
“要多少錢”。
“五個銅板兒!
這人就說:“一擔(dān)草能值五個銅板兒?”
常山爽快地說:“你給多少錢吧?”
“給四個。不少吧?我是誠心買!
常山心想:往常一擔(dān)草要擔(dān)出去六七里,才能賣上兩三個銅板,今兒個剛下山就有人買,甭說四個銅板,就是給三個也賣。于是,常山說:“好,就賣給你吧!”
這人就把四個銅板交給了常山,常山把錢裝起來,伸手就要解系草的繩子。
這人就說:“甭解了,我只要兩根草就得。我把兩根草抽出來,其余的你還可以挑去賣錢!
常山覺得奇怪,但又一想:兩根草就賣四個銅板兒,這倒是天下難得的好事。于是,常山高興地說:“謝謝你,謝謝你!”
這人從常山的草捆中抽出兩根草,看樣子,這兩根草長得是與眾不同,可也看不出什么來。常山覺得奇怪,等這人走后,就偷偷跟在這人后面,想看個究竟。只見那人悄無聲息地走進了柿子溝,到了溝的半腰時,仿佛怕被人發(fā)現(xiàn)似的,停下腳步,四周張望了一下?纯此南聼o人,那人猛地轉(zhuǎn)身加快腳步,向左邊一道狹窄的山溝走去。來到一個草木叢雜的陡峭的懸崖跟前,站住了。常山悄悄地隱身在一塊大石頭的后面,偷偷地看著。只見那人又小心地前后左右看了看,不見有什么動靜,就把手中的兩根草舉起來在空中晃了晃,口中念道:
“牛兒灣,牛兒灣,有頭金牛在里邊。
金牛好,金牛好,快快來吃仙草!”
那人聲音剛落,就見峭壁緩緩地裂開了一條縫,從石縫中走出一條金光耀眼的金牛。金牛出來后,張嘴叼住了那人手里舉著的兩棵草。那人剛要伸手去逮那頭金牛,常山猛地跳出來喊道:“快逮!快逮!”
金牛聽到人聲,猛地退了回去,那道裂開的石縫也“轟”的一聲合攏了,石壁又恢復(fù)了原來的樣子。那人沒得到金牛,又氣又恨,對常山說:“都怨你!要不,我得了金牛,還可以賞你一些錢呢!這下完了,你還把四個銅板還我吧!”
常山后悔莫及,只好把銅板掏出來。那人收起了銅板,轉(zhuǎn)身離去了!
打那以后,柿子溝就改名叫,“金牛溝”人們都說,那人抽出的兩棵草就是靈芝草,只有靈芝仙草才會引出金牛哩!
——本文選自《燕都雜志》
信息來源:區(qū)文旅局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