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高蹺,俗稱“縛柴腳”,是泗陽廣為流傳的、在廣場或沿街表演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高蹺的起源,無考。但專家和學者們認為,它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與沿海漁民的捕魚 有關。早在堯舜時代,以鶴為圖騰的丹朱民族,在節(jié)日祭祀中都要踩著高蹺擬鶴跳舞。據(jù)古文獻《山海經(jīng)》關于《長股國》的記述:“長腳人常負長臂人入海中捕漁也。”可知“長股國”與踩高蹺是有關的,我們不難想象出古人腳上綁著長蹺,手持長木制成的原始捕魚工具在淺海中捕魚的形象。而更令人感興趣的是,如今居住在廣西防城沿海的系族居民,仍有踩著長木蹺在淺海撒網(wǎng)捕魚的風習。
不管高蹺起源于什么年代,也不管它從什么地方傳入泗陽,但它卻是深受當?shù)厝嗣袢罕娤矏鄣囊环N娛樂形式。每逢傳統(tǒng)節(jié)日或大的節(jié)慶活動,民間都會自發(fā)的組織踩高蹺表演。
踩高蹺是個集體項目,表演人數(shù)少則五、六人,多則幾十個人,而且男女不限。表演前,都要化裝,女藝人大多涂脂抹粉,身穿花襖、花燈籠褲,腰間系一條長長的絲綢腰帶,手拿腰帶的兩頭,腳綁兩尺高左右的高蹺翩翩起舞。男演員一般臉畫丑相,頭戴禮帽,身著戲襖、綠褲,手拿扇子,腳綁兩尺高左右的高蹺起舞。表演時,主要分兩種形式,一種是歌舞形式,藝人們且歌且舞,動作整齊劃一,經(jīng)常變換隊形,或成方陣,或男女分成前后、左右方陣,或男女交叉形成方陣,或男女交叉圍成圓圈,邊說邊唱邊轉(zhuǎn)圈。這種高蹺舞動起來,隊形變化莫測,十分壯觀。還有一種就是用高蹺形式扮演戲曲折子,如《鬧天宮》、《八仙過!、《水漫金山》等。表演折子戲的高蹺,對演員的要求更高,一要根據(jù)劇情要求分配角色,根據(jù)角色要求進行化裝;二要根據(jù)角色的身份- 不同高度的高蹺,如《水漫金山》中的法海,木腳高度要達4尺,小沙彌的木腳高度為2.5尺,魚兵蝦將因要翻爬滾打,所以木腳高度只有1.5尺;三要根據(jù)劇情進行說唱、對白、坐臥、攆打。因此,這種表演形式難度更大,內(nèi)涵更豐富,群眾也更喜歡看。
信息來源:泗陽縣人民政府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