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新高蹺由清朝末期一蔡姓人氏從外地傳入,有100多年歷史。自傳入后,由于其所需道具簡單易制,表演場地不受限制,學習內(nèi)容通俗易懂,學習群體比較廣泛,深受群眾喜愛并迅速推廣普及。在上世紀20年代,《金堂志》關于又新(原名蔡家河)的記載中就有“十之八九鄉(xiāng)民擅高蹺”的敘述,證明了當時高蹺的普及程度及高蹺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建國以后,又新的高蹺得到了繼承和發(fā)揚。在內(nèi)容上更注重活動的娛樂性、趣味性、觀賞性、表演性,在形式上更注重活動的多樣性、創(chuàng)造性,在隊伍建設上更注重年輕化、固定化。截止目前,有政府組建的高蹺隊伍1支,13個村(社區(qū))村民委員會組建的高蹺隊伍29支,民間隊伍4支,百分之60以上的群眾能夠熟練表演高蹺的基本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