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不是某一地區(qū)、某一民族獨有“自喻”項目,而是屬于整個中華民族的獨具特色的民間娛樂活動。從春節(jié)到元宵燈節(jié),我國城鄉(xiāng)廣大地區(qū)都有舞龍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沿襲、發(fā)展,舞龍已成為一種形式活潑、表演優(yōu)美、帶有浪漫色彩的民間舞蹈。
舞龍活動之所以這么廣泛的根植于民間,一代一代相傳而不衰,大概是因為龍在神話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無窮,而海洋主水,龍也就很自然地做了農作物的司雨神。據《中國龍船協(xié)會網》考證,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殷時代,先人們?yōu)榱思雷,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就開始把龍作為“吉物”進行祭拜。到了唐代,舞龍已演變?yōu)榉昴赀^節(jié)常見的一種祭拜形式和娛樂活動,相傳至今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舞龍的主要道具是“龍”。龍用草、竹、木紙、布等扎制而成,其節(jié)數一般為單數,多見有七節(jié)龍、九節(jié)龍、十一節(jié)龍、十三節(jié)龍,多者可達二十九節(jié)。龍頭大小、輕重不同,按舞者臂力而定,一般重約三十斤左右。十五節(jié)以上的龍就比較笨重,不宜舞動,主要是用來觀賞,這種龍?zhí)貏e講究裝潢,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龍”根據制作材料不同和制作工藝不同,又分為火龍、草龍、人龍、布龍、紙龍、花龍、筐龍、段龍、燭龍、醉龍、竹葉龍、荷花龍、板凳龍、扁擔龍、滾地龍、七巧龍、大頭龍、夜光龍、焰火龍等近百種之多。其中的火龍、燭龍、夜光龍、焰火龍等尤適宜夜間表演,在夜色中舞動起來十分壯觀。
泗陽民間舞龍的技法很多,九節(jié)以內的一般側重于花樣技巧,較常見的動作有:蛟龍漫游、龍頭鉆檔子、頭尾齊鉆、龍擺尾和蛇脫皮等。十一節(jié)、十三節(jié),則側重于動作表演,時而飛騰跳躍,時而飛沖云端,時而入海破浪,時而卷縮前行。表演主要圍繞“單龍戲珠”、“雙龍搶珠”和“九龍戲珠”等三種形式而展開,舞動起來,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
如今,“龍”已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象征,舞龍的創(chuàng)造、流傳和發(fā)展,不僅在泗陽的歷史長河中閃耀著藝術光彩,而且在中華民族的光輝歷史中呈現(xiàn)出一片濃濃的東方氣概。相信,這一獨具魅力的舞蹈形式,隨著表演方式的完善和高科技的融入,將更受我們的民族和人民所喜愛。
信息來源:泗陽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