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前高蹺主要流傳于太原市迎澤區(qū)廟前街附近,演出時間為每年陰歷的正月、二月二、五月十三(伽藍菩薩圣誕日,俗稱關(guān)老爺磨刀日)、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俗稱鬼節(jié))等,約于清康乾時期興起,屬中蹺類。廟前高蹺演出劇目以晉劇的某些唱段或情節(jié)為主,扮演人物繁雜,以生動輕快、文華細膩的文蹺見長,多用唱、念、扭、擺、舞、逗、顛、蹦等形式進行表現(xiàn),也不乏武蹺威武剛勁的表演。常見單體表演有錦雞獨立、蘇秦背劍、懷中抱月、蝎子倒鉤、打蹲子、跌八叉、磕蹺腿、鷂子翻身、風(fēng)擺菏葉等;手頭道具表演有揮扇、掄棍、挑擔(dān)、打棒、舞劍、垂釣、甩袖、抖馬鞭、耍煙袋等;群體組合有撲彩蝶、疊羅漢、編駱駝、攀杠子(上扁擔(dān))等;驚險表演有珍珠倒卷簾、鯉魚跳龍門(跳越三層高凳障礙)、過(斜坡)獨木橋、過天橋等。伴奏音樂為社火鑼鼓(花鼓、鐋鑼、小鈸等)或八音會。
信息來源:山西省政府辦公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