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塔寺傳說
香塔寺坐落在繡錦河東岸,田家寨村西頭,位于鎮(zhèn)駐地東南方向,距離鎮(zhèn)駐地約2.5公里。
香塔寺始于漢朝有據(jù)可考,一九七五年文物部門做過考證,確認香塔寺舊址的磚屬漢代遺物,始建時規(guī)模不大。只有正殿五間和偏房十多間,一進院落。
據(jù)原碑志記云:煬帝大業(yè)七年(公元611年)二月壬午(二十六日)煬帝下令征高麗,命令幽州總管元弘嗣到東萊?谠鞈(zhàn)船三百艘,官吏們督促工程。四月庚午(十五日)煬帝下詔置山東府,煬帝駕車到山東的臨行宮,隨從車駕的文武官員九品以上的都給宅安置,行至瑯琊郡境內(nèi),王薄、孟讓聚眾盜賊多達十萬之人,使得山東人深受其害,郡縣的官吏因長時間天下太平,不習慣打仗了,每次與盜賊交戰(zhàn)都望風而潰敗。只有齊郡郡丞長安人士張須陀很得士眾民心,他勇敢善戰(zhàn),率兵在沂山腳下進攻王薄,王薄僥幸自己取得的勝利,就對官兵未加防備。張須陀率官兵掩殺沖擊,大破王薄之眾。王薄收集殘部向北欲渡黃河,張須陀追至臨邑將其擊得的大敗。煬帝大加贊賞,加封官至二品,為其修建府邸。張須陀婉言謝絕,面呈煬帝,要隱退鄉(xiāng)里。煬帝問曰:“去何地、做甚?”張須陀因征討王薄時途經(jīng)田家寨香塔寺,覺得此處甚好,是九龍聚會之地,只是廟宇規(guī)模太小,想到此擴建廟宇。就對煬帝奏曰:“臣途經(jīng)香塔寺,觀其勢,看其形,甚有歸宿之感!睙勰顝垷o有爭權奪利、急功趨勢之心,就恩準張歸隱香塔寺,并賞賜“金戈子、銀碌碡、珠寶數(shù)千計”,并賜良田千頃,在香塔寺的基礎上擴建九十九間房,配有地穴,歷代世襲吃皇上俸祿。并在全國征募能功巧匠來設計建造香塔寺。
各地工匠陸續(xù)到來,張須陀脫去官袍,換上布衣,取法號“仁安”道長,負責監(jiān)造香塔寺,歷時八個寒署,寺院初成。
此寺院形勢浩大,規(guī)模宏偉,里外三層,其九十九間,前層禮部廳、行人進香必須經(jīng)此廳,禮畢方可進入寺內(nèi),二層武部廳,供僧人和官兵演練武之用,正中建一七級高塔,數(shù)丈高,聳立參天,塔的東西各有石鼎一對,重過千斤,供比武者用,第三層是佛香廳,后廳排列玉皇、如來、太上老君、十八羅漢等諸神將,兩廂則是藏經(jīng)閣。藏經(jīng)閣建造奇特,每三間開一個雙扇門,垂下錦質幔帳,幔帳上繪有兩個飛翔的仙人,戶外的地面上設置機關,有官員到此,有僧道手捧香爐走在前面腳踩機關,兩個飛仙便從幔帳上下來,將幔賬卷上去,進去以后,窗扉與幔帳又垂下來關閉如初。藏經(jīng)閣藏書除卜、釋、道以外,還藏有經(jīng)述、文章、兵、農(nóng)、地理等門類,共三十一部,一萬七千余卷,藏書裝禎精美豪華,玉石為軸,錦鍛為端,檀木為匣,書閣的門窗、櫥幔都極為珍貴華麗。
寺前有碑數(shù)十幢,地下修建有工事,藏珍寶、議密事之用。
香塔寺從隋唐至明末,香火旺盛,經(jīng)久不衰。至清道光年間(1825年),東海有一舉子上京趕考,途經(jīng)此地,發(fā)現(xiàn)此地和尚無惡不作,搶男霸女,上通官府,下通土匪黑道。此人考上狀元后,遂報告乾庭,道光帝勸狀元罷了吧,狀元借題發(fā)揮,派官兵前來田家寨香塔寺把眾和尚一一捉拿,綁至村前,用土埋至脖子,用水牛拉著鐵耙把和尚皆耙死。至今田家寨一塊地名叫“和尚頭”,因此地有光滑圓形的石頭百余顆。據(jù)說和尚就是在這里耙死的。
香塔寺敗落以后,當?shù)鼐用裾J為香塔寺有地下工事,藏有金銀財寶,逐年在寺周圍挖掘取土,一直取出現(xiàn)在的一片大汪,也未見到財寶。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