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距興義市區(qū)5公里的馬嶺鎮(zhèn)逆流而上,在翠綠的群山之中,有一個布依寨子叫瓦戛寨。寨中有一塊壩子,四周被巨傘般茂密的榕樹枝葉掩蓋,成為瓦戛高臺獅燈的傳統(tǒng)活動場地。
瓦戛的布藝高臺獅燈,是用6張或8張四房桌重疊塔城高臺,最頂上一張翻轉(zhuǎn),四腳朝天,“獅子”自下盤旋而上,直至最頂部,在四只桌腳上凌空而舞。在這一地區(qū),流傳著“高臺獅子數(shù)瓦戛,別的獅子沒看法”的話,足以說明瓦戛布依高臺獅燈在群眾中的影響力。
獅舞始于三國,南北朝后逐漸盛行,古有“辟邪獅子引導其前”的記載。元、明、清各代,舞獅活動更加廣泛。帶有宗教色彩的舞獅活動,很早就在南北盤江一帶盛行,不少布依寨至今還保存著這一傳統(tǒng)活動,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獅子舞。100多年來,瓦戛獅燈代代相傳,沿襲至今。
瓦戛不僅獅子玩得好,“響器”(打擊樂)也令人叫絕。打擊樂由馬鑼、缽、堂鑼、鼓等組成,打法別致,變化多端,有上百種。瓦戛的布依高臺獅燈在興義市頗具盛名,1991年應邀赴上海參加“首屆中華民俗風情大型游藝會”,備受青睞;在日本朋友于同年10月慕名前往瓦戛考察后,法國、英國、美國、荷蘭、新加坡、印度、埃塞俄比亞及中國香港等17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60多人,先后光臨瓦戛,觀賞高臺獅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