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朝開始川劇圍鼓就在濛陽民間流行;鎮(zhèn)上的大戶人家還在自家庭院修建了戲臺子,逢年過節(jié)和紅白喜事都要請圍鼓戲班到家里演戲。
據(jù)《彭縣志》記載:1922年,鎮(zhèn)上的袍哥首領王吉成,組建了本地的川劇劇社——金蘭科社,濛陽的圍鼓活動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金蘭科社,也成為川劇大師陽友鶴藝術生涯的搖籃。
在濛陽土生土長的陽友鶴,8歲進入金蘭科社學習川劇,此后,一生致力于川劇旦角表演藝術,在繼承傳統(tǒng)和改革創(chuàng)新上獨樹一幟,自成一家,為圍鼓藝術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也為濛陽川劇的興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濛陽人不僅把圍鼓作為一種藝術來欣賞,更是把它作為一種文化和生活來參與。
嘉慶十一年,成立了由38人組成的國友玩友協(xié)會,這是濛陽歷史上第一個川劇玩友協(xié)會,濛陽的川劇活動,從此形成了戲班表演和民間坐唱并行發(fā)展的局面,一直延續(xù)至今。
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濛陽的圍鼓川劇文化得到了更大的發(fā)展,觀賞川劇,學唱川劇一度成為人們主要的精神文化生活。當時,鎮(zhèn)上的川劇演出場地就有萬壽宮、川王宮、太平寺和福建會館、湖廣會館等8處之多,圍鼓坐唱更是遍及鎮(zhèn)上所有茶館。
改革開放以后,濛陽紅紅火火,有聲有色的川劇文化活,不僅擁有一大批觀眾,同時還吸引了許多周邊地區(qū)的川劇愛好者前來參與。
濛陽玩友協(xié)會培養(yǎng)的濛陽女子川劇隊和女子變臉表演更是獨樹一幟,別有魅力。
濛陽鎮(zhèn),位于四川省彭州市東南部,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十分豐厚。
隋朝初年置為濛州,唐朝天寶元年改為濛陽郡,高宗儀鳳二年,為益州下屬的濛縣,后來劃入彭州轄區(qū),明朝洪武十年設為濛陽鎮(zhèn)。
濛陽距成都市區(qū)26公里,距廣漢三星堆遺址僅3公里。上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這里曾兩次發(fā)掘出40多件殷商時期的青銅祭祀禮器,屬于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濛陽的川劇玩友活動,將正統(tǒng)的川劇舞臺表演藝術,延伸為民間文化活動,為川劇藝術的普及和發(fā)展,做出了積極的努力。
在這個濃厚的川劇文化氛圍里,人們通過川劇的欣賞和演唱來滿足娛樂需求,傾瀉自己的情感,展示自身的才華,享受在人生舞臺上無法得到的一些精神滿足,從而在心靈上達到人與社會的和諧。
這種根植于民間的圍鼓文化,給濛陽的廣大百姓帶來了無數(shù)歡樂和享受,對他們的審美情趣、生活習俗,乃至精神面貌和思想意識都起到了積極的影響作用。
濛陽圍鼓文化的形成,對于研究戲曲藝術對民間文化活動的影響,也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
信息來源: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